桂林专家李新建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增选工作正式启动 广西共有院士候选人5名 桂林成为唯一有候选人的地级市
李新建(左一)带领学生在田间检查土壤改良与耕地修复的情况。
李新建在实验室做取样分析。
日前,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桂林市水利局所属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新建被列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据了解,院士候选人由院士提名和学术团体推荐。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151名,其中,中国科学院2019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为71名,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80名。广西共有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全区14个地级市中唯有桂林有1人被列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学术、技术成就国内领先
李新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水利科技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攀登科学领域一座又一座高峰,跻身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之列。他带领团队一步一个台阶,将一个简陋的试验站升格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灌溉试验中心站、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林灌溉试验站,成为我国在该行业的标杆。
3月21日,春分,万物复苏。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的作物需水量试验田里,满目金灿灿的油菜花犹如一层地毯铺陈在春天的大地上,春意盎然。62岁的李新建蹲在试验田里,拿着量尺,带着学生一片片田地逐个“扫描”,认真地记录下每一片田用水、蓄水情况。
在李新建看来,农业要讲科学,也要尊重自然。“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李新建说,春分过后,由于气温回升快,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需水量相对较大,农业种植的蓄水保墒也提上日程,他通过多年的灌溉试验成果及丰富经验为农民提供更科学的灌溉建议。
“简单来说,就是解决作物什么时候渴了,要什么时候喂水、喂多少水的问题。”李新建蹲在田间,用量尺测量着田间水深,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数据。这样的工作每天要进行至少三次,全年无休。
这样的辛劳,已经持续了近40个春秋。
1980年至今,李新建一直忙碌在田间地头,在我国南方农业节水减排、理论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上默默耕耘。任站长20余年,他带着团队,将一个地市级的普通站升格为自治区级中心站,学术、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成就都居国内领先地位。
1990年至1999年,李新建与茆智院士合作,首次开展了“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稻田非充分灌溉原理研究”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作为南方片区负责人,他为此倾注了10年的心血。
吃在田间、睡在地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一株株小小的幼苗身上。艰辛的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这一次科学长征路上艰难跋涉,让李新建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誉面前,他并未止步,依然向学术高峰不断攀登。
农业节水与农业面源污染是世界难题,节水是破解我国新老问题的关键举措。李新建通过对水稻的需水规律、田间耗水量、灌溉制度、灌溉技术深入研究,总结出我国最早的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模式。
2012年至2017年,李新建承担了水利部“广西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研究”等3项项目。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他在研究中首次系统揭示了广西糖料蔗需水规律,编制了广西糖料蔗需水量与灌溉定额等值线图,提出糖料蔗各生育阶段灌水控制参数。他所构建的适应广西气候特征的糖料蔗“润、湿、透、干”节水、高产、高糖灌溉制度,填补了该领域空白。这5年的积累,让他先后获得2017年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为《广西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发展规划》等5项自治区级规划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节水灌溉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一切研究的最终目的都在实际应用。李新建在埋头研究的同时,也致力于将自己的成果更大程度地推广应用。
据统计,水稻节水技术在桂林荔浦等5县(市)建立了120.19万亩示范区,辐射带动广西的22个县近百个灌区年均推广1000万亩。以每亩节水124立方米计算,一年平均能节水12.5亿立方米。由于使用了更为科学的灌溉方式,粮食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产。这些农田每亩平均增产粮食20公斤,一年下来,平均增加的产量就达20万吨。如果换算成收入,农户仅仅是依靠这项技术,每亩就能增收60元,一年就能增收6亿元。先进的灌溉技术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田排水中氮磷元素的流失。
糖料蔗“润、湿、透、干”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在广西,10个市中的32个主产县都推广了这个项目,涉及农田113.49万亩。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运用了灌溉新技术的农田,每亩平均能增产2.34吨,节水50%以上。有人算过一笔账,通过李新建创新的灌溉技术,三年累计增加蔗农收入和糖厂销售收入达43.49亿元、新增利税4.75亿元。根据他的技术所研发的相关产品,三年中也为企业累计新增销售收入0.64亿元、新增利税0.18亿元。而相关单位利用他的成果所开展的设计、咨询等服务,更累计增加收入1.78亿元、新增利税0.47亿元。
说到降雨充沛的中国南方,普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里不少地区存在季节性缺水。李新建的研究,对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用水管理、技术标准的编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解决了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因为在水稻及经济作物节水灌溉技术做出突出贡献,2015年度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授予李新建“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贡献奖”。
除了给农民和相关企业增收,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李新建还发现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手册》计划湿润深度参考值有较大偏差,在广西进行修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与工程投资。
我国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手册》计划湿润深度为番茄0.5至1米、甜菜0.3至0.6米、柑桔1至1.2米、落叶果树1至2米、葡萄1至3米。李新建凭借几十年的灌溉试验经验与实地观测,发现大部分作物主要营养根系层在0.3至0.5米之间。即使在灌溉充分的条件下,0.5米以下的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依然很小。他将这一重大发现应用于自己参与主持编制的广西地方标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导则》中,将计划湿润深度番茄、甜菜、葡萄修正为0.2至0.3米,把柑桔、落叶果树修正为0.3至0.7米。经设计及管理单位应用,对比节约用水20%至50%,减少工程投资20%至60%,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及工程投资。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例,按管道投资1200元一亩节约20%计算,亩均节约240元,根据全国“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分给广西500万亩的指标,预计可节省管材投资12亿元。
入选候选人是众望所归
“科技是生产力,科研的精神就像火种,需要代代传下去。”如今,已迈入花甲之年的李新建,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良多。他说,30多年顶烈日、搞科研、泡农田,自己不怕苦和累,却最怕没有年轻人接过手中的接力棒。
为此,李新建不遗余力地培养着年青一代,带着年轻人一起做研究、做项目,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科研技术推广员郭攀,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跟着师傅李新建学习已有4年。4年时间里,郭攀跟着李新建学习了全套的灌溉制度和试验方法,每天雷打不动地早中晚三次测量试验田里的灌溉数据,几乎没什么娱乐活动,过着与城里同龄青年完全不同的生活。在站里,像郭攀这样的年轻人受益于李新建的教导,传承着李新建的科研精神与成果,奋斗在科研各个岗位上。据统计,30多年来,李新建培养了“广西十百千人才”1名,研究生30多名,晋升高级职称10名,农技人员6000多名。
“李教授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农业节水减排灌溉理论研究与推广工作,将一个地市级普通站升格为自治区级中心站,在学术上、技术上、推广应用上居国内领先水平。”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副站长梁梅英说。在同事们看来,李新建的宝贵之处,在于给广大基层科研人员树立起了榜样,用自己科研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科研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严谨的学术态度、勇于创新探索、团结协作,不忘初心造福百姓。
李新建在节水灌溉理论与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同领域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力,巩固了我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国际上的引领地位,促进了我国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发展。2018年9月,李新建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受到普遍认可,荣获“广西杰出工程师奖”。2019年2月,广西科协将李新建列入向中国科协推选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名单。
记者梁亮文/摄
新闻推荐
0:1 我们没猜中结尾 国足又输泰国队 后防形同虚设!中国队1球不敌泰国队无缘争冠
3月21日晚,2019“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揭幕,中国队惜败泰国队。(本报记者李军/摄)威言微语3月21日晚,2019“中国杯”国际足...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