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争“脸面”主动清扫 脏乱差变“网红打卡地” 都江堰市七里诗乡以开展“林盘院落治理”为突破口,探索民治、民管新路
金龙社区黄家大院林盘院落整治公示栏
七里诗乡郑小英家
遍地的油菜花已经盛开,在都江堰市七里诗乡景区经营稻香生活馆的郑小英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以前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环境,我们家打造的民宿马上要开业了。”昨日采访时,郑小英拉着记者,悄悄地告诉了一个“秘密”,“以前跟老公在广西打工,去年回家后看到环境‘大变样’后,老公主动要求‘嫁’过来。”
郑小英居住的柳街镇金龙社区,是都江堰市七里诗乡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域。近年来,金龙社区针对林盘院落“脏乱差”与新建集中居住区“洁静美”这一矛盾,因势利导,充分发动群众,以开展“林盘院落治理”为突破口,探索出一套“建好管理网格、强化利益链接、完善评优激励、坚守生态底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促进了川西林盘、田园文化、乡村旅游、社区治理多位一体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从“要我扫”到“我要扫”
群众主动清扫争“脸面”
看到自己的名字后面贴出红五角星,在金龙社区生活了50多年的黄西伟感觉倍有面子,“一定要保持住!”走到社区活动中心公示栏边,黄西伟找到自己的名字,用手机定好角度拍了几张照,并立即选了张满意的图片发到朋友圈里。
“这是一份荣誉。”作为2月评选出的“星级户”,黄西伟很是开心。跟随着黄西伟的步伐,记者来到了他的奇石小屋,院子里各式各样的石头错落有致地整齐摆放,门口的石板地也是刚刚拖过,还有些未干的印记,屋前屋后即使连落下的树叶也被及时清理干净,100多平方米的地盘上,垃圾桶就摆放了4个,看到一团卫生纸,黄西伟赶紧弯下身去捡起来丢进了垃圾桶里。和邻居家相交的地方,黄西伟早就有了“约定”,“都是为了社区环境好,谁不忙谁就主动来清扫一下。”
“从去年开展月评‘星级户’以来,我们就一直这样坚持了下来,这个月终于上榜了,下个月我一定要稳起。”在邻居口中并不善言辞的黄西伟竟然拉起记者一讲就是40多分钟。交谈中,黄西伟也道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农村里生活惯了,很多习惯都改不过来,以前垃圾到处丢,从意识上就改不过来,所以刚开始开展环境治理工作的时候,跟我一样很多居民都是排斥的。”
这样的排斥,并没有在居民心中持续太久。自2013年起,金龙社区就开始推行“星级户”评选活动。“太有面子了,看到别人家院子收拾得那么巴适,再看看他们为社区环境治理做了那么多的贡献,感觉一下子干劲就上来了。”在金龙社区采访时,社区居民如此说道。
“环境治理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坚持,如何让居民在长时间保持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们也经过了很多的思考。”金龙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尉告诉记者,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评估,确保考评激励的科学性和持续性,社区定期开展“最美院落”、“八好”星级户等评优,开展月评“星级户”、季评“美丽院落流动红旗”和年评“最美院落”活动,通过群众自评互评的方式,每月对评选“星级户”进行上墙公示并给予2元∕人奖励。“钱虽然不多,但关乎每家每户‘脸面’,也实现了从‘要我扫’到‘我要扫’的转变,形成环境治理人人有责、人人争先的行动自觉。”李尉说。
治理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
环境变美成“网红打卡地”
一到三月,七里诗乡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前来“打卡”的游客。漫步七里诗乡,流水叮咚,疏影横斜,溢满田园乡愁的同时,优美的乡村环境让人倍感舒适,也让这里成为成都周边新的“网红打卡地”。
但曾经的七里诗乡,也因院落散居、人口多、统一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备受“脏乱差”的困扰。
“社区环境治理的主体是群众,必须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李尉告诉记者,金龙社区采取的做法就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共建共治,纵深推进社区环境发展治理。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一个一个的林盘院落,再以院落为单位,构建了“一组三会”治理架构(“一组”:院落党小组;“三会”:院落议事会、院落管委会、院落监事会),形成了党小组提议、议事会决策、管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自治体系,建立健全了问题收集化解机制、网络化管理服务机制、利益链结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四大”治理机制。农村厕所改造、生活污水处理、人居环境保洁三大工程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过程中顺利推进。
同时,以七里诗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科学研判服务规模和保障半径,构筑起七里诗乡骑行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有效覆盖了区域内金龙、七里、鹤鸣、五一等4个社区的9000余名村民。服务中心内通过“亲民化”改造,整合了社区管理、文体休闲、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功能,不仅配置有健康驿站、儿童之家、430课堂、政务e站通、法律服务室等,也配备有歌舞排练室、乡村电影院、缤果盒子24h便利店和供老人休闲娱乐的老茶馆。
环境变好了,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金龙社区探索多元参与的“合作社+”模式,率先成立七里诗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以闲置资源、资产入股加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社会资金”的模式,通过合作社自行运营和合作社与社会资金合作经营的模式,有机结合人文情怀、田园乡野、生态体验,逐步在各林盘内发展文化民宿、乡愁体验、农博展示、音乐演绎、诗书画院等新兴业态,成功推出“又竹堂”“杨牧诗社”“几度柒里”等有诗、有韵、有故事的中高端特色民宿项目。
王国庆 本报记者 杨华春 文/图
新闻推荐
去年广西毕业生平均月薪4350元 人才供求比为0.31就业总体形势缓和
本报讯据《南宁晚报》报道,去年毕业生找工作情况如何?哪些岗位竞争激烈?毕业生的薪酬待遇怎么样?3月2日,记者从广西人才市场...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