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你的母语 □小执
推荐书名:《在母语中死去》 简要内容:该书是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广西散文创作研究会副会长黄少崇创作的一部关于民族文化、民族记忆的散文集,2016年5月份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他创作的19篇散文。每一篇散文几乎都涉及他的民族——壮族,素材大多来源于他对母语——壮语的记忆,在挖掘、把握和表述民族文化血
这几年工作忙碌疲于奔命,虽然读的书不多,但是也有十几二十本吧,有的读了一半就半途而废,或者读了几页就放弃,或者用翻阅的方式哗啦啦一夜翻完。能够让我把手机设置为静音,安安静静读完,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并且想要反复阅读的,就是散文集《在母语中死去》。
热爱这本书,除了文章吸引人,故事平实文字优美以外,也因为我同是壮族人,是讲壮话的人,我也渴望“在母语中死去”。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把壮语的特点、发展、缺陷娓娓道来,既是知识的普及,又是自己成长足迹的记录,充满对母语的留恋。“这就是包裹我一生的母语气味啊。她利用她的气味,牢牢地包围着我,围裹着我,经常让我在某个脆弱的时刻,在她的气味里土崩瓦解”。
这样的感受也是我无数次体验过的。对母语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必定是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怀念。我也是这样啊,离开故乡几十年,每次回去淹没在壮话中都犹如冬日里泡温泉一般享受。可我对壮话的了解寥寥无几,读了这篇《在母语中死去》才恍然大悟,甚是叹服作者的笔触和领悟。
这本书的每一篇文字都很朴实,有些篇目读第一遍没什么感觉,再读味道就出来了。仿如功夫茶道,第一道茶是洗茶的要倒掉,第二道、第三道味道最正。你把自己融入作者记录的生活点滴里面,那味道就是甘醇绵软意味深长的。你读读《早晨从柳来路开始》,一定是这样的体会。那个时候我也是在柳来路上班,读到的时候马上分享给同事,同事看了两遍,说:“我天天在这走过来走过去,走了四十几年,感觉写的是我,可我怎么没他清楚这路的来向去向。”我说:“写的也是我啊,我们每天都只低头看脚不看路,所以不懂路的来向去向。”有些人走的是同一条路,但实际上不在同一条路上。不是吗?
这本散文集我是网购的,看到那个浅绿清新的封面就喜欢上了。结集出版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把一个民族的生老病死串成了一个风铃,叮叮当当划出时光的痕迹,让人充满怀想又扼腕叹息。《捡金记》我读了三四遍,第一次是刚刚公开发表那会儿,拿到散文集又读了几次。“捡金是我们壮族的主要葬式。人正常死亡后,以薄木为棺,浅埋入土一两尺,以使肉身速朽。三或五年后(只取单数)由子孙后裔于九月初九揭坟开棺,此时死者肉身已化,只剩下骨头。子孙们就将死者的骨头捡拾,将之装于高约两尺、直径一尺的陶瓮即金坛内,谓之捡金。”
作者记录了为六伯捡金的全部细节,对捡金的风俗程序记忆犹新信手拈来,让人读着心砰砰直跳、呼吸加快。整个捡金过程充满神秘,让我沉迷又紧张。童年时我也有过一次捡金的经历,那次好像是给我太外公捡的。因为年幼无知,自己在边上玩泥块,女人们蹲在地上哭,男人们在捡。依稀记得看过棺材里面的东西,当时找不见一根骨头,他们翻找了好久好久。每次读《捡金记》都会想起看见过的这一幕,读完久久不能平静。生和死的思考,就在作者娓娓道来的程序中,变成了同一件事。来路和去路其实是同一条路,所谓来来去去,该来的来,该去的去。来时有仪式,去了也还一个仪式就好,仪式可以慰藉还在来路的人。
这些都是壮族的特别仪式。如果你是壮族的孩子,是广西的孩子,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读了就不会忘记你的母语是壮话了。即便你不会讲壮话,你也该知道壮族是有她的母语的。
(小执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来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廖庆凌“东兰、巴马、凤山是世界长寿养生资源富集区,又是广西贫困地区,应把东巴凤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和发展。...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