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致敬,广西多民族文学!

广西日报 2019-01-17 07:36 大字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蒋林

核心提示

集广西文学60年之大成的七卷本编年体《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最近出版发行。该书不仅囊括了广西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还对其作了精彩的评论。同时,在编纂过程中,也有不少意外的发现。

文学作品往往是认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及一个民族的最好媒介。

同样,许多人因为文学桂军而认识广西。

如何用一套图书来承载60年的广西文学之重?历时一年,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广西师范大学30多人的编选团队推出了由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史料七卷12册500多万字构成的《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

这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是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广西文学编年体作品集。该套丛书项目总监冯爱琴介绍,作为一套民族文学丛书,他们在封面设计方面也考虑了民族元素,最终采用了有南方民族色彩的蓝色封面和蓝紫色函套,同时,在封面使用了壮文。为保证壮文的精准无误,他们邀请到壮族学者、广西《三月三》杂志社总编、译审覃祥周先生翻译了丛书名,并延请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的相关壮语专家进行了复核。丛书的最终出版印行也要感谢这些专家学者们。

该丛书洋洋大观,不仅形式上令人瞩目,内容上也很有特色。其编选者皆为资深的高校教师,有长期的中国当代文学阅读经验,他们的编选有鲜明的学院派性质,更倾向于从一个长时段的历史视角去考量每一部入选作品。该书除入选作品外,配置了7个板块:首先是总导言,长达两万多字对60年广西文学进行了全景性的概述;其次是各卷导言,对某一种体裁的文学进行概述;第三是作者简介;第四是作品信息,包括作品的初版、再版、转载、外译等信息;第五是文学史评价,即主流文学史对该作家作品的评价;第六是创作评论,即评论家对该作家创作的评论;第七是作品点评,即评论家对该作品的评论赏析。这7个板块使本书与通常意义上的作品选集不同,具有更强的学术性。本书还非常注意收集广西文学的外译信息。近年来,以林白、东西为代表的广西作家,得到不少国家文学界的关注,不仅有英语译本,而且有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译本,甚至还有希腊语、瑞典语、越南语译本。这也成为广西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

《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出版之后,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记者对其编撰团队进行采访。

总主编、总导言作者黄伟林,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谈及编辑出版该书的目的,他说:“这套书就好像一座‘文学花山’,我们以一座‘文学花山’的形式作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文学献礼。作为广西当代的文化积累,人们都说广西文化发展得不错,如何不错?需要有一个集大成的体现,而《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这套书就是一个集大成的体现,让人们一目了然看到广西60年文学的实绩。同时,是文学经典化的一个过程,我们知道文学桂军近20多年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创作了一批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准的作品。那么,哪些作品可能传世?文学评论、文学史写作、文学作品编选都是文学经典化的手段,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参与广西当代文学的经典化。”

《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不仅名家荟萃,而且名作云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玉卿嫂》、陆地的短篇小说《故人》、韦其麟的长诗《百鸟衣》、东西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梁羽生的长篇小说《萍踪侠影录》、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黄继树的长篇小说《桂系演义》,这套丛书或全文收入,或予以节选。

该书的另一总主编刘铁群向记者介绍了收录的作家情况。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广西籍作家,除了生活工作在广西本土的广西籍作家,也包括生活工作在外省甚至外国的广西籍作家,前者以陆地、韦其麟、东西为代表,后者以梁羽生、白先勇、陈建功、聂震宁、林白、杨克为代表。二是生活工作在广西的外省籍作家,如林焕平、敏歧、莎色、刘硕良等人,他们虽然不是广西籍,从小生长在外省,但因为各种原因已定居广西,长期工作生活在广西。如林焕平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敏歧先后任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三是曾经在广西工作生活但后来离开了广西的外省籍作家,如秦兆阳,他本是《人民文学》副主编,1958年被中国作协党组补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1959年从北京下放到柳州机械厂劳动,1962年到南宁在广西文联任专职作家,在广西期间写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并指导广西作家创作,1975年离开广西回北京。

近年来,广西文学在全国影响力极大提高。古代,广西几乎没有作家进入主流文学史。近现代,进入主流文学史的广西作家影响也甚微。进入当代,陆地、韦其麟等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作家,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白先勇、林白、东西、鬼子等一批广西作家得到了主流文学史的书写。进入文学史,是一个作家或一个地区文学成绩的最高认定,广西文学在全国主流文学史比重的增加,是广西文学进步与发展的最直观的证明。

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所说:“广西汇聚了一批极有才情的作家。他们都很有实力,跃跃欲试,虎视眈眈。桂军势不可挡,迟早要拿下中国文坛的半壁江山。”

黄伟林认为:“60年来,广西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民族文学的发展。”1949年以前的广西文学,少数民族身份的作家并不多,壮族的陆地、侗族的苗延秀是其中屈指可数的代表。1949年以后,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后,广西出现了不少有全国影响的少数民族作家,如壮族的韦其麟、韦一凡、冯艺、黄佩华、凡一平,瑶族的蓝怀昌、光盘、纪尘,京族的李英敏,仫佬族的包玉堂、潘琦、鬼子等等,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这一点是很突出的。

在该书的资料搜集、编纂当中,有不少意外的发现。《戏剧卷》主编李咏梅说:“虽然我们自认为对广西文学已经相当了解,但这些发现还是让我们很惊讶。比如,秦似是著名的杂文家,但在翻阅1960年代的《收获》杂志时,我们无意中发现秦似在上面发表过小说,于是在这套书中收入了这个题为《太白岭下》的短篇小说。又比如,在编选戏剧卷时,发现上世纪60年代非常著名的话剧《南方来信》的作者是广西的剧作家莎色,而我们对莎色这个名字一无所知,向戏剧界人士打听,也几乎无人知道。后来还是戏剧家张仁胜帮我们多方打听找到了莎色的下落,原来莎色就生活在桂林。由于莎色已经80多岁,他所在单位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对他的事迹也不了解。我们将电话打到他家里时,最初是他女儿接的电话,他女儿很高兴。第二次打电话的时候,是他夫人接的电话,却告诉我们由于莎色身体不适,不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后来我们还与莎色夫人通过电话,她跟我们说了一些莎色的情况,但始终没有接受我们登门拜访的要求。找到莎色这样一位曾经影响卓著,如今几乎无人知晓的广西老作家,可以说也是我们这套书籍对广西当代文学史的一个贡献。”

还比如,戏剧家禇家设和张仁胜给编者介绍了一个叫谢民的剧作家,编者虽然有这个剧作家的作品集,但对他确实毫无了解。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才发现谢民是中国探索戏剧第一人,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话剧《朝阳》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话剧《我为什么死了》则是新时期探索话剧最早的作品,早于新时期文学史上众所周知的《屋外有热流》,并产生了国际影响。而这些情况,过去广西的文学史书写均未涉及。

丛书编辑总监、《戏剧卷》责任编辑余慧敏谈到,60年的广西在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闪光的贡献,是新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疆域。自1960年代壮族歌舞剧《刘三姐》登上首都舞台,广西创作了大量具有标志性色彩的“大剧”。广西戏剧创作领域培养出了谢民、周民震、梅帅元、张仁胜、常剑钧等知名编剧、导演,他们奉献的大戏不但是广西戏剧界斐然成就的基石,在中国戏剧历史的坐标上都是不可忽视的。

新闻推荐

借款人已去世 欠款该向谁讨

南国早报李燕整理债务人已去世欠款如何追讨张先生问:一年前,我朋友向我借了10万元钱。两个月前,他因交通事故身亡,他有老婆、...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