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欢爱:巧手编织幸福生活
邓欢爱在自己的工作室展示编织作品。
热爱编织50多年,退休老师邓欢爱绝对算得上是编织界的大咖:她能编织出上千种不同造型的中国结、动物等造型,还出书、开班教学生,甚至多次走出国外,把自己几十年来琢磨出来的编织手艺传授给外国友人。她说编织是一种喜庆的传统手工,有美好的寓意,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她要把好的编织工艺教给更多人。
热爱编织半世纪编出造型上千种
邓欢爱的编织工作室位于广西师范大学附近的古莲文化街内,记者刚走进去,马上就被造型各异的编织作品所吸引。
工作室里最常见的是中国结,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挂满了墙壁,从4耳到8耳再到24耳(耳朵越多,编起来越复杂),有红色有绿色也有蓝色,千姿百态。除了中国结外,工作室还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小花朵、小绿植,造型可爱,非常讨喜,这些也全部都是邓欢爱的编织作品。另外,一些实用功能很强的编织手提包和带有浓烈北欧风格的编织挂饰等,也非常吸睛。
邓欢爱说,虽然中国结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编起来并不简单,而且一个小小的中国结里面包含了不同的编织工艺。“你看它最上面的是一个纽扣结,下面一点就是盘长结,然后是双钱结、玉米结、斜卷结,一个小小的中国结上面包含了好几种编织打结的方式。”邓欢爱说,每一种结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双钱结象征财源,玉米结代表丰收,盘长结则象征着吉祥如意,各种各样的结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寓意丰富的中国结了。
记者粗略看了看,光是放在工作室里的作品就有上百个品种。而邓欢爱告诉记者,从她开始做编织到现在的50多年时间里,她编过上千种不同造型的作品,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物,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国结。
成绩斐然成“编织大咖”
邓欢爱今年66岁了。年轻的时候,她就对编织痴迷不已,一个人待在家,不自觉的就会拿起毛线不停地编织。刚开始,邓欢爱主要织一些毛衣或围巾,不同的织法和不一样的花形让邓欢爱玩得不亦乐乎。到后来,她开始织一些小动物,小老虎、小乌龟,再到后来就开始编中国结等等。
“编织这件事刚开始学起来可能觉得复杂,但真的掌握了其中的窍门以后,不管编什么都没问题了。”邓欢爱说,掌握窍门后,不管看到什么形状的东西,稍微想一下就能编出来,基本做到了无师自通。
1974年,邓欢爱进入广西师范大学读书,毕业后便留校工作直到退休。虽然工作很忙,但她也没舍得放下编织的爱好,每天都能在临睡前抽出很多时间用来编织。1990年,广西师范大学举行了手工大赛,邓欢爱也参加了比赛。她花了很长时间做准备,编织了很多穿着漂亮衣服的人物,并把这些人物组合成了一个舞台,在当年的大赛上成功吸睛,拿下第一名的好成绩。
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邓欢爱非常开心。不过更令她高兴的是,编织作为兴趣爱好,也给她带来不少的收入。
1991年,邓欢爱在漓江剧院门口的跳蚤市场摆摊,把她那些年做的一些编织作品拿出来售卖,没想到大受欢迎。“一晚上卖的钱比我一个月的工资还高。”回想起当年摆摊的情形,邓欢爱非常开心。
199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的人找到邓欢爱,出版了一本名为《家庭小玩艺制作精品》的手工书,图文并茂,教大家做编织手工;1995年,广西电视台的人也找到了她,合作拍摄了《巧做布娃娃》系列专题片,深受观众欢迎。随后,邓欢爱的手工作品还频频在《中国服饰文化》及《中国妇女》等杂志刊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邓欢爱的编织作品,她也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编织大咖”。
走出国门传授技艺
现如今,邓欢爱不仅在广西师范大学担任“中国传统手工艺”课程的教学,还在国际交流组织的推荐下到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教当地的学生学编织。
“外国学生看到我们的中国结都非常喜欢,学得都特别认真,我教得也很开心。”采访中邓欢爱拿出一沓报纸,上面是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媒体对她开展手工文化交流活动的报道,报道配图中,大学生们手举刚做好的中国结,簇拥着邓欢爱,非常开心。
邓欢爱的女儿石文燕在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美术学院任教。在母亲的影响下,她的编织技艺也非常了得,具有现代风格的手提包、项链是她的编织长项。石文燕说,母亲虽然已经60多岁,但一直没有停止创新,比如在她的建议下,把中国结和玉石珠宝结合起来,碰撞出不一样的效果。
邓欢爱则告诉记者,很多传统的手工技艺也在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她觉得很可惜。编织只是她从小到大的一个爱好,也是有着美好寓意的传统文化形式,目前,在不断的推广下,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小朋友慢慢喜欢上了这种传统技艺。她希望自己能一直编下去,让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能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美好。
首席记者高磊盈
见习记者周子琪文/摄
新闻推荐
广西近期持续阴雨,打开天气预报一看,这雨还不知道要下到什么时候。有市民开始感慨,家里的阳台已经没有位置晾衣服了,或是去年...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