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记当年那一顿板子
栗子
2006年夏季某一天下午,烈日如常,地磅如常,冷库月台如常,我却因一个不寻常的电话改变了人生走向。
“你好,我是柳工报编辑,你的稿件有些地方需要核实一下。”真是晴天蒙雾水了,我投《厂务简报》的小通讯稿件,怎么就跑到《柳工报》去了?电话那头还在继续,“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手写稿件,我敲了一个下午的键盘才编辑好。”
放下电话,我如常的心绪被搅得一团乱麻,这叫什么事儿啊,莫明其妙就挨了一顿训。
几天后的上午,一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来到我的工作岗位,他从包里掏出一大沓《柳工报》递给我,“我问了工会主席才知道你在这里上班,你的这篇通讯被采用了,这些是近几期的报纸,希望你多为《柳工报》投稿,争取上头版。”他的话热情洋溢。
“你的稿件写得很详细,也有一定深度,我们很需要这种来自生产一线的稿件。”到底是编辑啊,他还真说到点子上了,我就是实事求是写本班组的日常工作状况,绝对的货真价实。
目送他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感觉身后被人推了一把,下意识地打了个趔趄,我真的很落伍吗?
回到家,我开了电脑,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打字、背字根。上班时,不断地向别人请教。不出一个月,我会用电脑发电子邮件了。我尝试着往《柳工报》邮箱发了一篇通讯稿,很快就有了回复,不久就被采用。一篇、二篇、三篇,同事们分享着我写的小通讯,客户们也争相阅读。
2007年4月某天上午,厂工会主席大概认为我已经很会写通讯了,要求我写一篇人物特写,参加征文比赛。我脑子一热就接受了任务,等到坐在电脑前时,傻眼了,究竟该从哪里下笔啊?苦苦挣扎了几天,只好硬着头皮向《柳工报》编辑请教。“题目不能太大,从细节来表现人物。”编辑老师热情而专业的指点,使我终于完成了这篇人物特写,并且还拿了个鼓励奖回来。
这次征文比赛后,我尝到了写人物特写的甜头,也摸索出一些写作方法,年底,我用业余时间采写各车间、部门评选出来的先进个人、优秀党员时已经得心应手。我挑选了几篇,投到《广西工运》《柳州工人》邮箱,全部都采用了。
如果不是当年被重重地打了一顿板子,如今的我该是怎么样呢?
新闻推荐
图为法律服务团的律师为企业做“法治体检”。普法视点本报记者李家健通讯员潘文君实习生顾哲伦文/图■核心提示:11月1日,习...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