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乡土志远航 从“我们的广西”丛书看“广西出版现象”
气势恢宏的“我们的广西”丛书。 广西好书吸引京城读者。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林雪娜文/图
刘三姐、桂林山水、花山岩画……集结而成的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丛书“我们的广西”,与广西好书近日从壮乡飞进首都书市与高校,引起人们对“广西出版现象”的关注。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出版人,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在新时代发展中创新前行,在业界书写了砥砺奋进的“广西出版现象”。透过这套新出炉的丛书,让人看到广西出版人60年来的传承与创新,探寻到“广西出版现象”带给人的启示。
A一批精品铸就的高峰
金秋的北京图书大厦和中国知名学府里,八桂书香馥郁芬芳。一套由30本书构成的皇皇巨著如同一份用壮锦包裹的大礼,在所有图书中尤为引人注目。这套丛书是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组织实施的大型复合出版工程“我们的广西”的重要成果,该工程被列入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精品创作重点项目。
打开丛书,就像打开一扇美丽广西之窗:既有《广西壮族自治区6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新发展理念在广西》等总结壮乡60年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大书”,也有《壮族简史》《广西手册》《图说广西》等让读者“一本通”的通俗读物,还有广西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20个自然和人文遗产专题类书。你会看到知名的刘三姐、桂林山水,看到生趣的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
在北京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我们的广西”丛书出版座谈会上,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说,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出版的精品出版亮点频现,推出了一大批唱响主旋律、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精品力作。这些精品力作造就“广西出版现象”,使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的广西”丛书便是其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出版项目。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曹光哲表示,该丛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一年多,时间紧、任务重,总的意图不仅是做一套献礼书,更要做一套精品图书,并通过这套书推动整个出版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该丛书内容囊括了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作者无一不是所在领域的权威专家。
具有桂风壮韵的书封、气势恢弘的精品呈现,将“我们的广西”载于书中,从图书市场展到高校,让京城读者透过书籍了解到壮乡甲子辉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评价:“这是一部内容厚重的记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丛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展示广西自然、人文、生态全景画卷的丛书,是再现生机勃勃的新时代广西各民族奋斗史的丛书,是一部体现广西出版人精品追求与理想情怀的丛书。”
翻阅“广西出版现象”史,便是精品成就史:20世纪80年代,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成为轰动业界的中国出版外国文学标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革命回忆录(续集)》获得邓小平同志题词……“广西出版现象”呼之欲出;至今的《家风十章》《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艺术的故事》《万物简史》等一批桂版精品图书迭出,使这一现象品牌影响力不断呈现高峰。
B一份情怀积淀的硕果
“热带悬崖上白头叶猴的身影,进入我的脑海,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我们的广西”丛书之《白头叶猴》的前言里,赫然写着作者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发自肺腑的心声。
在广西好书推介及读书分享会北京大学专场活动上,81岁的潘文石谈起在广西从事23年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研究的故事令人动容。1996年,潘文石进入左江南岸喀斯特石山区时,白头叶猴正濒临灭绝。他们住在山洞里开展野外科研,荒无人烟之地缺水缺电,如苦行僧般跋涉于荒山野岭之中……直到后来建立了研究基地,白头叶猴也从105只发展到如今的800多只。潘文石在谈到创作初衷时感慨:“广西人民对环境非常爱惜,给予我们研究无私的帮助。我们要避免人们只能对着博物馆中的动物标本缅怀过去,要学习运用书籍传播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方法。”
正如他在书的结尾所言:“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必须与万物同生共存……”一名学者,用20多年的光阴为广西生态写下浓墨重彩之笔。字里行间,注入着对“我们的广西”的深情眷恋。
丛书中每一部书籍,可谓一个鲜活的广西故事。《刘三姐》作者廖明君从年少参演彩调剧刘三姐,到组织申报刘三姐歌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作凝聚了多年来考察、整理研究刘三姐及其文化的结晶。《广西壮族自治区60年》主编广西社科院院长陈立生,为能全面总结自治区成立60年来形成的宝贵经验,可谓将广西60年发展脉络了然于胸,与团队精心研究出八大发展经验……
“为确保高质量出版,集团上下与专家作者通力合作,单是装帧设计与工艺制作都精益求精。”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管理部主任郭玉婷说道。为保证书稿进度和质量,广西人民出版社整个编辑与作者团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封闭统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不少编辑带着折叠床到办公室加班加点。
读者看到的《桂林山水》,那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院士袁道先和其团队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以地质学、岩溶学全新角度揭示了桂林山水科学奥秘;《北部湾》可不是常见的经济解读,而是如同深入北部湾海底,畅游波澜壮阔的北部湾世界……
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社长王英利阅读后感慨:“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与编辑渗透的爱国、爱家、爱乡之情,感受到广西出版人的强烈责任感和情怀力量。什么是‘广西出版现象’?那是偏于一隅,却能在中心部位产生很大影响,是出版的辐射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影响力,是形成了鲜明的群体特质的文化现象。”
C一片视野开拓的前景
“我们还将在数字技术上开发整套书,包括电子书、音视频、AR、VR、3D动画等多媒体出版物,探索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出版产业与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丛书成为广西首套注册ISLI码(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的著作。通过ISLI码进行多媒体资源关联,实现一本书就是一个‘知识服务’系统,未来将从一套书变成一个系列或板块,直至一个媒体融合产品线,为广西出版产业发展和广西文化传播助力远航。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在许多地域性纪念活动的献礼丛书中,这套丛书的选题设计具有宏阔的视野和高远的追求。在他看来,出版创新无疑是内容组织和创作上的创新,该丛书正是在内容的创新上用力较大,且创造了大型丛书出版的新模式,体现了广西文化人具有攀登地方题材出版高峰的雄心。
今年86岁高龄的广西出版家刘硕良,依然参与编著其中的《广西读本》。他说:“这是广西出版人的使命所在。丛书既能对外界宣传广西,又是传之久远的八桂文化财富。这种长远的选题思维,是一种视野与担当。”
回想当年广西出版的视野与勇气,刘硕良感觉心潮澎湃。早在改革开放大潮兴起之时,地处边陲的广西出版人没有落伍,而是以开放视野、勇闯精神,冲破地域局限,冲向全国出版先进行列。当时的漓江出版社可谓引领广西出版开放之先,作为创办人之一的刘硕良以主持出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开创国内以大型丛书形式系统译介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创举,掀起“广西出版现象”风潮。继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走上了“跨地域”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地方出版社异地发展的成功典范,“广西出版现象”在业界形成广泛共识。
“紧跟时代潮流,敢做时代弄潮儿,要有开放视野和战略眼光。”刘硕良认为这是“广西出版现象”的经验之道。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坚信出版人不应受地域局限,全局性世界性眼光是第一位的。如今看到一代代出版人握紧接力棒,走在新时代出版大道上,刘硕良感觉,就像看到当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来之时,广西出版扬帆奋进的力量。
新闻推荐
八桂纵横子午11月17日这一天,广西有三个有关人才的新闻被多家媒体报道:2018年南宁秋季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暨扶贫专场招聘会;20...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