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我们的节日——— 中秋节

东营日报 2018-09-21 16:38 大字

中华传统佳节中秋节即将来临,围绕这个阖家团圆的美好日子,演绎了多少美丽的神话传说,留下了多少悠久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亲情的融融暖意和思乡的离愁别绪交织弥漫,牵动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中秋节及月饼的发展流变,在传统节俗中回味深深的情感积淀与民俗文化。

品味

月饼甜 中秋暖

□ 崔向珍

中秋月,团圆夜,香甜怡人的月饼肯定是不可或缺的。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中,就有“月饼”一词了。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童年的时候,总是眼巴巴地数着指头盼年似的盼着十五的月亮快一点圆起来。可是大人们哪还顾得上过节呢,一地的庄稼熟透了等着收割,忙得饭都吃到了田间地头了。好在父亲每年都会抽空买好月饼和苹果的,日子清苦,一个孩子也只有半块月饼一个苹果而已。

我读三年级的那年赶上了好年景,风调雨顺的,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好。眼看着黄灿灿的玉米长成了棒槌,密密麻麻的豆荚骄傲地膨胀起来,火红的高粱和金黄的谷子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所有的庄稼把它们成熟的味道糅合在了一起,在微凉的秋风里横冲直撞,乡亲们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了,父亲买月饼的时候,竟然也比往年多买了两个。

中秋节前的那个星期天,父亲母亲和哥哥一大早就去地里掰玉米了,两个妹妹还睡得正香,母亲把做好的饭盖在锅里,嘱咐我看好她们。那天吃完了早饭,我正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剥玉米皮,前邻的小叶大呼小叫地来找我玩了。她手里拿着一个咬了一口的大月饼,金黄金黄的喷香喷香的,像是一枚缺了日子的月亮,耀的我的心里痒痒的,耀的两个妹妹的眼神也痒痒的。去年中秋节吃的那半块月饼的香甜,如同海面上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地涌过来,一次又一次地诱惑着饥渴的心灵。我努力地低下头快速地剥着玉米皮,尽量不去看她和她手里的月饼。可是两个妹妹却实在是挪移不开她们的目光,她们眼巴巴地盯着有些得意的小叶和她手里的那个月饼。一份少年的自尊让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我扔掉手里的玉米冲进屋里,搬了椅子放到黑乎乎的房梁下,把干粮筐子拿下来,拆开里三层外三层包得严严实实的纸包,一下子拿了三个月饼出来。

因为地里的活太多了,直到中秋节的圆月挂上了最高的那棵榆树梢,我们才开始吃晚饭。母亲把咸香的南瓜饼和金黄的小米粥端上饭桌的时候,父亲去房梁上摘下了干粮筐子。我的心怦怦地跳着,害怕父亲会因为偷吃月饼的事情责罚我。父亲打开纸包时,看着我有些惊慌的眼神,什么都明白了。听我和妹妹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完事情的经过,父亲只是摸了摸我的头,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今年多买了两个月饼,本来就是你们四个一人一个,现在你哥吃他那一个,我和你娘一人半个,你们仨的早吃完了,就赶紧吃饭吧。”

我埋下头喝着小米饭,眼角的余光偷偷地瞄向父亲和哥哥手里的月饼,两个妹妹不自觉地吞咽着口水。哥哥好像有意气我似的,手里举着月饼不吃,对着头顶的月亮比比划划。父亲则和他一唱一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唱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他们一起跑到了屋里,半天才抹着嘴出来。他们说也把自己的月饼偷吃下肚了,主要是怕把我们仨馋哭了不好哄。我本来就理屈,就不说话,四岁的小妹妹可不管这些,她趴在母亲的怀里哭了起来。

看着小妹妹哭了,父亲就把她抱了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包打开,一个被刀切过的月饼亮闪闪出现在眼前,父亲笑眯眯地递给母亲一块,小妹妹一块,大妹妹一块,我也有一块。看着父亲手里空了的纸包,我好半天都没有伸手去接父亲递过来的那块月饼,直到哥哥也笑嘻嘻地从口袋里掏出另外一个月饼。哥哥的那个月饼,切成了两块,哥哥递给父亲一块,父亲又把月饼掰开,递给了小妹妹。

我参加工作第一次领了工资,碰巧就到了中秋节,我一下子买了四斤月饼,兴冲冲地提着跑回了家。中秋节的月圆之夜,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槐树下,水饺管饱,月饼管够。在全家团圆的欢声笑语里,我又一次想起了被刀切过的那两个月饼,我抬头看着头顶上又大又圆的月亮,渐渐地就有些模糊不清了。

赏月

水洗的中秋月

□ 谢观荣

月亮用一年的时间洗濯,才洗出中秋之夜的无比洁净;月亮用一年的时间梳妆,才妆扮出中秋之夜的姣好面容。

月亮未升之时,泡在海水里,相信蔚蓝的海水一定可以洗去月亮的满身浮尘。海水中的鱼虾龟蟹,它们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月亮,不知它到底意欲何为。其实,月亮的心思是透明的,是纯净的,它只想在每次升到天空时,给人洁净如新的感觉。月亮是安静的,也是纯美的,它不像星星那样朦胧,也不像太阳那样热情似火让人无法正视,月亮的升空就是给人们观望和遐想,自然要洗得洁净无尘清新脱俗。我们面对天空的月亮,永远不用担心有灰尘落下来,倒是会有露水,勾起思乡情,慢慢湿润我们的眼睛,且称之为甘霖。

月亮也有瑕疵,水洗过后,瑕疵更加明显。不管是李刚的斧子和桂花树,还是一座座环形山,那些阴影是月亮永远洗不掉的特征,就像我们身上永远不会脱落的印记。有意思的是,随着心情不同,有的人只看到月亮的阴影,而有的人只看到月亮的明亮。我相信,中秋月圆夜,所有赏月的人,都只会欣赏到它的明亮和圆润。很多人平时脚步匆匆,很少有时间看一眼天上的圆月,已经错过太多的风景。不要以为月亮总在同一个地方等你,不要以为生活总在重复过去,也许你觉得月亮每个月都会圆,中秋夜明年还有,岂不知,每一次的月圆都有不一样的氛围,每一年的中秋夜都有不一样的心情。去年,你还在思念父母故乡,今年你可能已望月兴叹,明年说不定就在思念远方的儿女。月圆月缺,悲欢离合避不开,让每一个中秋月圆夜少些遗憾总不是难事。

水洗过的月亮湿漉漉的,你看不到露水慢慢滴落凝结,却能感觉到草木渐浓的湿气,这是一种沁入骨子里的情感。如果受不了凉,我们可以缩到室内,躲进被窝,而草木却无法躲避,它们还在室外坚守。如果你回望一眼故乡的村头,或许有人在远眺凝望,那是我们熟悉的眼睛,却有我们忽视的眼神,那有我们熟悉的脸庞,却有我们未曾留意的表情。中秋夜,李白的月亮醉了,杜甫的月亮已别离,苏东坡的月亮成了他的兄弟,我们的月亮呢,也许像一杯满满的美酒。请和你的亲人一起痛饮,一定喝出团聚的馨甜,一定喝出岁月的醇美,一定喝出浓情中秋的百般滋味。

月亮从缺到圆,人生从分到合,让人有人月合一的感觉。或许,有人是你心中永远洁净的月,又或许,你是别人眼里柔美安静的月。你的内心深处是否会泛起波澜,将每次见到的月亮轻轻洗濯,让心中那份情感依然纯美。浓情的中秋,只要望一眼月亮,人会安静下来,心会洁净如新。如果你觉得中秋的明月还不够洁净,请擦拭你的眼睛和心灵。

习俗

中秋习俗

赏月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探源

中秋话月饼

□王宝琦

每逢中秋,人们就会对浩渺夜空中神秘而美丽的月亮产生由衷赞美和无尽遐想。唐有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宋有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年祝福。然而,光有文人墨客的优美诗句似乎还嫌不够,人们只有在得到精神和味蕾的双重满足后,才算是对中秋佳节的完整纪念。于是,吃月饼就成了过中秋的一大习俗。

而月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美食,其前身却是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关中的“胡饼”。

胡饼是古代西域特产。张骞开通丝路后,胡饼随西域商队来到汉朝。西域地多沙漠,气候干燥,商队要跋涉数千里才能到达长安,自然需要一种便于携带又持久耐放的食品。当时,除了干肉、干果外,最主要的就是胡饼。胡饼一经传入,立即受到皇帝和满朝文武的青睐,《续汉书》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而东晋时,还有人因为胡饼而讨到老婆呢。《世说新语》载,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名郗璿,年方二八,才貌双全。郗鉴爱之如掌上明珠,一心要为其选个好女婿,听闻丞相王导家几个儿子很优秀,就命管家带厚礼去王家初选。王家子弟听说将要讨得郗璿做老婆,无不铆足劲,仔细打扮后才出来相见。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每个人都很好,于是又来到东院书房,只见靠墙床上有一个敞开衣襟袒胸露腹的青年正斜躺在那里吃胡饼,芝麻粒和饼渣满下巴满肚皮都是,一副大大咧咧毫不在乎的样子。郗鉴听了管家回来后的汇报哈哈大笑:“我要选的就是他了 !”这个因吃胡饼而被选作东床快婿的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王羲之。

时人喜胡饼,除其味美外,可能还另有其因。胡饼以小麦粉为原料,而汉朝主粮仍为菽和粟,即大豆和小米。虽然小麦在当时已有种植,但由于石磨生产工艺不过关,很难脱掉小麦坚硬外壳以获得精细面粉,因而食用小麦只能同食小米、大豆一样,采用粒食。而胡人却能加工出令中原人为之称奇的胡饼,试想,当常年喝黄豆小米粥的汉灵帝初次品尝到胡饼时,从舌尖、口腹再到内心的体验会是多么美妙。面对这样的诱惑,恐怕无人愿抗拒吧。

到了唐朝,人们对胡饼的喜爱有增无减。《旧唐书》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德宗时宰相刘晏还为此留下一段佳话。古代官员上班很早,刘晏才五鼓也就是现在的四点多就坐着轿子去朝房了,走着走着,街道饼店飘出了胡饼香味,刘晏派人去买了几个。刚出烤炉的胡饼香味正浓,刘晏等不及凉下来,就衬着袍袖啃起来,直到朝房仍陶醉在胡饼香味中,不禁连声对同僚说:“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大家一头雾水,看到他胡须上的饼渣,方知其在回味胡饼。胡饼到底有多好吃呢?《唐语林》记载:“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把羊肉铺在饼的隔层中,同时放入胡椒、豆豉,再刷上一遍酥油(即奶酪,和胡椒都来自西域),然后放入火炉中烤,烤到五成熟时,麦香、羊肉香、椒香、豆豉香和酥油香已喷面而出,令人馋涎欲滴。在唐长安城众多胡饼店中,以辅兴坊制作的芝麻胡饼最为有名。白居易曾作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其时,白居易被贬为忠州刺史,与万州刺史杨敬之同属被贬之列。于是,诗人把具有京城风味的忠州胡饼寄给杨敬之,让他品尝其中之味。二人正所谓同病相怜、心心相印,千言万语、诸多感慨尽在这美味胡饼之中。胡饼华丽转身成为月饼,得从唐太宗说起。当年,太宗派大将李靖率大军征讨突厥,于中秋夜凯旋。当时从西域来长安的胡商为表示祝贺,向皇帝献上了胡饼。太宗大悦,手拿圆圆的胡饼,笑指空中明月道:“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将饼分给将士一同品尝,从此便有了中秋夜吃胡饼的习俗。

西域的核桃传入中原后,人们对胡饼的做法加以改进,发明了以核桃仁等物为馅料的胡饼,使之成为一道美味甜品。据传有一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之时,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缺少浪漫气息,问贵妃能否改一个好听的名字。贵妃仰望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取代胡饼成为中秋节日食品,并逐渐在民间传开。

新闻推荐

中国-东盟医院合作联盟正式成立,首批200余家医院将跨国合作 跨境结盟 东盟患者少跑路多受惠

作为第二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东盟医院合作联盟正式成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陈俊强(左...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