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在世界舞台发出广西声音 记柳工液力变矩器设计专家王松林

广西日报 2018-09-03 08:26 大字

本报记者李新雄北京科技报记者白竟楠

他率领技术团队研发设计的12吨液力变矩器,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最大牵引力变矩器,打破了西方国家的价格与技术垄断,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他的科技成果使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装载机成为中国举升最灵活、铲装最强悍的大型机械……他就是柳工的液力变矩器设计专家王松林。

今年央视二套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开播,其中有一集就专门讲述柳工的液力变矩器和装载机。节目中,王松林和团队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柳工装载机的威力与灵巧,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广西声音。

装载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工程建设实力的重要标志。西藏桑珠岭隧道爆破开挖的时候,如何将散落一地的坚硬花岗岩清理出去,成为最大难题。按照惯常的做法,只能用钻爆法将它们炸碎再清理。不过在高海拔缺氧的工况下,普通装备会严重动力不足。这时,来自柳工自主研发的大吨位轮式高原装载机,成为了整个工程的主角。它可以每小时高效铲装350立方渣料,即使是在狭长的隧道内,依然可以灵活作业。

让人想不到的是,装载机强大的威力,全靠一个小小的核心传动部件——液力变矩器发挥作用。这个部件安装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由泵轮、涡轮和导轮组成,发动机给予泵轮动能,传动油通过泵轮冲击涡轮,再反作用于导轮,最终使发动机扭矩呈几倍增加,输出动力。

这个小小的液力变矩器是王松林的“心头最爱”,他率领柳工技术团队研发设计的12吨液力变矩器,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瑞典之后,第四个拥有12吨位装载机制造能力的国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人的成功是轻而易举的。对于王松林,成功也是无数个夜以继日努力的结果。

1979年出生的王松林,200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柳工工作。勤奋好学使他比同龄人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当时,柳工装载机的液力变矩器全靠进口采购,但国外12吨的产品跟柳工的装载机不完全匹配。有一次,公司提出让外商按照公司的实际情况修改液力变矩器的设计却遭拒绝,不服气的王松林心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尝试自主研发?

恰好公司也有了自主攻克液力变矩器技术难题的计划,并与吉林大学达成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意向。王松林幸运地获得了去吉林大学攻读博士的机会,成为了公司第一个被送到国内知名高校深造的员工。

2015年6月,王松林顺利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在液力变矩器学习期间,王松林经历了很多困难,在设计第一款液力变矩器时,他开始特别自信,没想到被事实“打脸”,实际产品的效果和预期的数据相差太大。失败让王松林瞬间傻了眼,学习研究了多年,却还是辜负了一直信任自己的领导和同事,可是不服输的王松林也只是片刻的沮丧:绝不能被一次的测试打败,只要坚持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

12吨的液力变矩器,叶片弯曲度比5吨的大了整整20°,若再使用传统的手工抽取方法,容易坍塌,抽取时叶片会把砂子带出来,导致叶片变形。王松林和研发团队对症下药,经过反复琢磨推敲找到了“分瓣制作,最后组装”的方法。

12吨液力变矩器的涡轮组芯,多达27块,不仅拼装要求零误差,就连给砂芯表面涂料,也要确保高精准,要求将涂层厚度控制在0.2毫米以内……这些曾是国外巨头严守的秘密,如今柳工的研发团队通过不断钻研,也已经完全掌握。

逐层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2年的潜心研发,液力变矩器终于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王松林清楚地记得,当他把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液力变矩器成品交给组装班组时,负责组装的同事还半信半疑,机子组装到一半的时候,甚至想换回进口的产品重新装机。后来,是他的坚持才让自主研发的液力变矩器从“幕后”走向“台前”。王松林率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液力变矩器,不仅令外商刮目相关,还收获了国内不少竞争对手的订单。

王松林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2015中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三等奖、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

新闻推荐

首届内蒙古旅游产业博览会开幕20余国参展

2日,“2018首届内蒙古旅游产业博览会”(下称旅博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开幕,中外20余国参展。开幕当日,来自中国北京、天...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