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革命年代 留下红色印记——访合山矿务局退休老职工陈碧云
提起几十年前自己结婚的情形,陈碧云依旧欢喜又害羞。
今报记者巴方/文通讯员赖万宁/图
陈碧云今年68岁了,说话爱笑。说起在合山度过的几十年岁月、合山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她感慨万千。但在言谈中不难发现,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年代烙印。
陈是桂林恭城人,原先在一处水库上班做政工。1975年,合山煤矿去那里招工,招到了风华正茂的她。而这次招工,也招来了她的“桃花运”,她后来嫁给了来招工队伍中的那名医生。
那个年代的婚恋
说起那时的事,陈有点小得意,也有点小害羞。“他可能那时候都看中我了,然后就动员我来合山煤矿做女工工作。”陈口中那个“他”当时负责招工体检,可在当时,这位担负重任、毕业于广西医学院的医生只是随行人员,地位并不高。
面对追求,根正苗红的陈家态度很开明——可以嫁。
尽管家里同意,当时已20多岁的她“还是考验了他三年才嫁”。
为啥呢?“他不是共产党员。”然而,入党可不容易。陈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考验有了变通。
“我要看他的表现。他表现得很好,出席(应为当选)了单位的积极分子,我才定下来跟他的。”医生还为抢救大出血的病人积极输自己的血,陈更觉得他思想进步,像个党员。
她决定下来后,医生向姐姐家借了40元钱,两人在合山结了婚。陈至今记得,丈夫当时给她买了件茶色的衣服,但新郎官自己却什么也没买,大姑子给送了一床新蚊帐。
结婚当天,工友们送来了新脸盆,陈的领导送来了四本毛主席著作。
陈婚后只生了一个孩子,还把孩子教育得不抽烟不喝酒,爱学习,正派得不得了。
娘子军们的“战斗历程”
陈碧云来到合山,第一份工作,是在721大学食堂当炊事员。她的话让记者迷惑,721大学是什么?
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所谓721大学,是1975年合山矿务局根据当时中央“七·二一”指示精神开办的“工人大学”,学员多为各矿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意在培养后备干部。
一个煤矿开办一所大学,只有几个班,学员经常不足百人,这在今天来看简直开玩笑。结局也可想而知,没办几年,由于教师和学员都是难学难教,完不成教学任务,这充满时代特色的“大学”办不下去,1980年正式关张。由于时间短暂,参与的人不多,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不知道。
陈在“721大学”没干多久,就调到合山矿场机关生产队负责管理家属工作。那时候的她意气风发,带领一帮娘子军唱着歌,从矿场本部走到如今合山市政府所在地挖木薯,那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山和田地。
她还带领大家学开拖拉机,开着拖拉机去犁田。再后来,矿场开办酱油厂,她又带领娘子军们买黄豆买盐巴,一心一意做酱油。这样,矿上的人就不用为买个酱油跑大老远去了。
在合山煤矿为整个广西的工业发展贡献能源的年代,陈和矿工们的家属,也在背后默默付出,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转眼过去了几十年,过去的种种辛苦变成了茶余饭后的回忆。陈发现,改革开放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陈的丈夫作为一名资深的全科大夫,不仅担任矿医院的医生,为煤矿的干部职工看病;退休以后,因为高超的医术,被合山人民医院返聘,直到现在78岁了,依然在一线为群众看病问诊,是无可争议的老专家。
她自己更是过得轻松愉快。每天早上,她早饭后不是去江边打拳就是练剑,和老姐妹们打打气排球,晚上到广场唱歌跳舞,到处溜达。
“我们已经很享福了。现在社会好了,生活好了,我们应该珍惜,过好每一天。”陈说。
新闻推荐
□广西日报记者李家健踏入律师行业30年来,他始终坚守着一个维护法律尊严、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为广西法治建设贡献着自己的...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