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食品安全谣言“包装升级”
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但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中,很多谣言往往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用图片进行自我包装。不仅如此,当前,食品安全谣言更加升级,竟然借助视频,欺骗公众。
近日,作为全国食品安全周重要主题活动之一的“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在北京启动。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发布了《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通过对2017年网上流传的1.7万余条食品谣言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小视频成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通过小视频传播,可视化的制作过程让谣言的可信度大大提升。小视频的出现,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带来了‘助推器\’。强烈的视觉冲击、冷酷的剪辑包装风格,让公众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该报告指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谣言也在不断“进化”,以致“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
视频谣言中伤食品安全
掏出手机,从几十秒到几分钟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刷屏。各种内容的视频里,反映所谓“食品安全问题”的有不少。
几个月前,网上流传这样一条小视频:一男子将某品牌肉松饼用水浸泡后不停揉搓,形成一团白色絮状物,指出其为棉花,并用打火机点燃以进一步证明是棉花。该谣言最早起于广西,此后“棉花肉松”的实验视频不断“推陈出新”,以不同版本在安徽、浙江、山东等地再次传播。该视频后来被辟谣:肉松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放入嘴里很快会融化,棉花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嚼不烂,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识破。而且,蛋白质本身是可燃物,肉松被点燃是正常的,也不能证明其是棉花。
借助互联网的发展,食品安全谣言找到了新的载体和“变身”方式。根据《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在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渠道中,社交媒体占九成以上,谣言视频通过社交媒体不断扩大影响。对此,长期关注辟谣工作的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深有感触地说:“视频形式直观,迷惑性很强,甚至有很多旧谣言通过新的包装又重新出现。”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主任黄果指出,这类极具杀伤力的视频谣言,有些甚至完全是编造嫁接的,亟待重视。据了解,除了以小视频方式传播单一的谣言,还有人将多个谣言视频混合剪辑到一起,形成视频特辑。视频特辑中有的全部是食品安全谣言,有的夹杂着真实发生过的食品安全事件,误导公众,使其更相信谣言内容。
用信息技术实现多数人监督少数人
互联网使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变得更容易,但信息的芜杂,反而让真相与谣言变得更加难以分辨。“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变本加厉,网络上的一些自媒体成为谣言的放大器。”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国说。
李天亮从腾讯“较真”辟谣平台的实践经验中得到启示:网络新媒体可通过技术实现对谣言的监控和识别。他建议建立一个谣言池和辟谣数据库,“如果有新的谣言出现,收入数据库,再一次出现后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快速识别,并通过个性化手段精准推送给互联网用户”。
“谣言是怎么传播的,辟谣和科普信息就应该怎么传播。”黄果认为,要降低公众获取正确信息的门槛,这也正是互联网的价值所在。“现在连很多老人出门买东西时都学会了扫码。我们能不能把食品科普信息变成扫一扫,或者讲一讲,消费者对着手机讲一条语音,就可以收到相关的食品科普信息?这对谣言将是最有力的打击。”
黄果所预设的场景,可以发生在菜市场、饭馆、商场等各种与食品消费相关的地方,通过移动互联网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都能获取食品科普信息、掌握食品安全状况。如何实现这些场景?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建议,把用户担心、用户忧虑作为要素,生产出辟谣的食品安全信息产品,比如游戏、H5、视频,甚至是全景式的体验,且能与公众互动,不断迭代升级,让所有互联网方式都可以使用,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获取。“我们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数人监督少数人。”黄果说。
互联网非法外之地,食品安全谣言无论如何“变身”,都不能逃脱法律制裁。过去一年,一些造谣传谣者被依法追究责任。比如,18人因制作和传播“塑料紫菜”视频被抓,其中一人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实现对食品安全谣言的精准治理,非常有必要。”王伟国指出,我国已有多部法律法规对散布谣言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相关部门可运用好这些法律依据,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惩处力度。
要实现法律制裁,如何认定谣言至关重要。王伟国认为,谣言认定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也应该与公众有充分沟通。谣言认定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是全社会不断达成共识的过程。他建议完善谣言认定的专门机制和审查认定程序,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加强公众参与。比如,对初步认定的谣言逐一指出谬误,并通过互联网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确定并在政府网站上公示,借助各种媒体和互联网形式传播。
去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凡没有事实根据或者缺乏科学依据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均可判定为食品安全谣言”,这为查处不与特定地域或特定对象的谣言提供了直接的政策依据。不过,该通知属于规范性文件,不是法律。“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进一步完善,转化为相应的立法,使之发挥更大作用。”王伟国说。 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一票否决” 广西从严考核领导干部履行 环境保护职责情况
新华社南宁7月29日电(记者何伟)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了解到,广西将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重大...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