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创作 “刀”下生花
瓷盘在不断敲击过程中呈现出美丽图案↑梁媚老师在教学生刻瓷的技法↑用刻瓷工艺中的影雕工艺刻出来的万里长城图↑梁媚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刻瓷技巧↑刻在瓷盘上的各式图案贴在瓷砖上的稿纸(左)和去掉稿纸,勾勒上图案的瓷砖
○○记者 覃科 见习记者 覃珩
“叮叮咚咚……”清脆悦耳,一把小小的铁锤正捶打着锥形刻刀,刻刀在手工艺人梁媚的手腕控制下匀速移动,一会儿的工夫,瓷盘上就勾画出了人物轮廓。“先设计,再把设计的稿纸贴在瓷器上,用不同的刻刀刻出层次,完成雕刻后还可以上色。刻瓷就是这样以刀代笔的综合型艺术。”6月13日,梁媚在广西工艺美术学校刻瓷工作室向记者介绍道。
梁媚是广西工艺美术学校刻瓷工艺教师,教学时间两年多,在刻瓷方面就已小有成就。在学校的工作室内可以看到,瓷盘、瓷瓶、瓷砖与一般手绘瓷器没有太大差别,但摸起来却凹凸有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作室的工具台上摆满了粗细一致、刀口形状不一的刻刀,有锥形、平口和斜口形。“每把刻刀都有自己的用处,刻刀的材料多为合金,刻刀也得自己制作打磨。比如斜口形刀用于没有明显粗细变化且较为精细的部位曲线,如民族头饰、衣纹等。”梁媚说。
话音未落,梁媚就单手托起瓷盘,用刻刀敲击,让瓷盘发出“叮叮咚咚”如风铃般的声音,“选择好的瓷器也很重要,就拿瓷盘来说,你敲击它的时候声音必须是清脆的,因为这说明瓷盘内没有裂痕,是好的。而其他瓷器的选择则根据手工艺者创作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刻瓷的手工艺据说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过去称为“剥玉”。到魏晋后,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及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还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刻瓷。被列入传统雕刻工艺的刻瓷也曾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柳州红极一时。当时柳州工艺美术厂光刻瓷车间的人数就有60多人,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受市场影响,刻瓷手艺逐渐没落,现在全市会刻瓷的手工艺者也就剩下十多人。
“慢工出细活,没有效率自然就产生不了经济价值,刻瓷是需要心脑眼体结合的手艺,不仅枯燥、繁琐,而且每一点、每一刀,都要把所有细节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刻瓷工作往往一个时段只能持续半个小时,不然身体会疲惫。”梁媚说完,随即展示刻瓷手艺。只见她把绘画、雕刻和陶瓷结合起来,把瓷器敲击成一种音乐的韵律感。再根据力度和刀法走动的快慢,让瓷器发出不一样的声响。而刻瓷也在她敲击和不同力度的控制下,逐渐显现画面的层次,随后上色。
据史料记载,真正的刻瓷是从清初开始在瓷釉上雕刻,题材多为国画、线描和大写意。现在则与时俱进,传承弘扬刻瓷工艺,广西工艺美术学校不仅鼓励刻瓷作品加入古代文化、民族元素等,还发动学生和老师共同创作,激发学生刻瓷热情。
在学校文化长廊里,摆放了一幅长20多米的瓷砖刻瓷作品《八十七神仙卷》。这幅作品是刻瓷工艺老师与十几名2013年毕业生共同创作而成的,采用的是刻瓷工艺之影雕工艺。因为要同时协调多人共同创作,选用的又是高温瓷砖,硬度大,要表现人物性格和神韵,所以必须统一笔调、画风和力度。而刻瓷又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力度稍有偏差,刻出的点或线都会大小不一,而且一刀刻坏了,就会前功尽弃。因此这个刻瓷作品耗时两个多月,才最终制成,并获得2012年——东盟职业教育学生技能作品展优秀奖。
“刻瓷技艺不可能速成,而好的作品不仅需要技术的创新,也需要手工艺人沉得下心,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喜爱\’,才能让他们与刻瓷真正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不断将刻瓷的工艺传承弘扬。”采访的最后,梁媚向记者吐露了刻瓷工艺教学的心得。
新闻推荐
何辛幸唐云舒会见宏桂集团董事长何有成一行 深入交流 加强合作 互利共赢
本报讯(记者罗昌亮)6月21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辛幸,市长唐云舒在金城江会见广西宏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党...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