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黄承基与他的乡愁诗□黄小卡

右江日报 2018-05-18 10:08 大字
 

黄承基是个诗人,是土生土长的德保人。

德保这个地方很特别,盛产一种个头很小的马,叫做矮马。这种矮马也很特别,短短的腿能走长长的路,矮矮的身子能爬高高的坡。山里人好像并不顾及它们的身板,老是让它们驮着比自己体重大得多的重物翻山越岭。

说到矮马,又说到黄承基,并不是因为人与马的个头相仿,相反人的身材较德保男人来说是蛮高大的。只是不知缘于何故,会自然而然地从指尖流出这些文字来。

黄承基也很特别。仅仅是跟他在一起海阔天空的闲聊,就能感觉到他身上有壮族人的特质,有诗人的敏锐。他是趟过鉴河水跑到珠江游泳的德保人。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骑着矮马从山里出来,跑都大都市去的?

的确,黄承基是一步一步从德保崇山峻岭走出去的诗人。三十多年前,他只是德保中学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就凭着在《广西文学》《三月三》发表《太阳史诗》《阳光耕耘的土地》《南方三月》等组诗力作,同时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刋》《右江文艺》《右江日报》等报刋发表大量诗作而闯入广西文坛,成为1987年《广西文学》第一个重点推荐作者,同年被聘为广西作协专业创作员,次年被调往《北海日报》任诗歌编辑。在许多人羡慕的目光注视中,他又给了自己一个新的高度。两年后,他到武汉大学作家班深造,学成后被分配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之后,他便成为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社科院教授。

德保这个地方就是奇特,风月无边,仿佛所有风情都能入诗入画。乾隆三十一年(1766)冬,赵翼出任广西镇安知府,在今天的德保寻觅到诗歌的灵性,写下传诵百年的绝妙诗句。多少年来,这方土地活跃着一茬又一茬爱诗写诗的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生长在“诗乡”里的黄承基痴迷于诗歌。有一回,从县城开会回来的村支书带回一个消息,说他有一首诗在县城文化馆墙报上展出。他整整兴奋了一夜。第二天,天还没有放亮,他就徒步赶到县城,整整用了10个小时,为的就是看看展览在墙报上的那首小诗。站在墙报跟前,他读了一遍又一遍。那一首小诗,让他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他说,花了10小时,就是为看到“黄承基”三个字而来的。这小小的“功利”,让他诗心膨胀,使他往后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他的诗创作,从高中毕业后便开始了。1973年,《右江文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放哨》。

30多年过去了,黄承基勤于著述,已出版43本著作,诗歌集有《南方血源》《断续风雨》《亚热带》《远航》《黄承基诗选》等;诗报告有《扶贫丰碑》《丛飞之歌》《大爱无疆》《周庄之恋》《黑之灵》等,文论集有《文学价值论》《文学审美论》《诗论》等。以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为抒写背景的《扶贫丰碑》诗报告于2002年7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此书被誉为“近年来难得的主旋律作品”,“是新世纪诗歌创作的可喜收获”。他的作品多次获国家和省级作品奖。广东某高校外语系将其诗报告翻译出版。

诗人是要有情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积淀给了黄承基更多的灵感,他对故乡的眷恋愈发浓烈起来。近来,我手机微信每天都会有一次或者两次的信息来自广州,那是黄承基发来新作了,忆的都是故乡事,抒的都是德保情。就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陆陆续续地就收到他诗作100多首。有一天,他跟我说,等写够百把首就结集出版。去年的8月,黄承基回来了,我在德保贝侬诗社黄新闻家里与他会面,诗集《乡愁德保》样书就捧到我跟前。我很诧异,这么快的速度新诗集就出炉?他说,给我的诗集作个序吧。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战战兢兢,什么叫做诚惶诚恐。甚至在脑海里冒出一个网络词汇——逆天!

说实在的,我无论如何都不具备为黄承基诗集作序的资格。可是,作为诗的读者,我却被诗作里那股烈酒般的乡情陶醉。那诗集中,一首首蘸满乡愁的诗作,定是诗人积攒大半生的情愫。我想,用心去读,用情去品,把读诗的感受与关心诗歌的人们去分享,尽管不一定有分量,也应该是有意义的。

黄承基的乡土情怀,有许多源于他对亲情的缅怀。是在梦里吧,还是在梦醒时?诗人贴出了他的《寻人启事》。我极力想和他一同去寻找,“母亲是我的发丝 永远高踞我的脑颅 丘壑在我前额叠起 我给母亲开垦田亩 两泓清泉流向远方 守护永不枯萎的禾秧”。顺着那头从乌黑渐渐变成花白的发端开始,一直攀爬到远离发端最远的岛屿,还需要奋力踮起脚跟,才发现“我还原了母亲生前的原貌她原跟我同铸一身”。泪奔——远去的母亲,早已经将深深的母爱熔铸于儿女的身躯,一刻都没有离开过。

黄承基觉得要为自己父亲写传记是很难的事情,但他坚信父亲是天。他写的是一位做木匠的父亲,诗歌只有11行,竟引导我从墨斗那条直线瞅见父亲的眼睛,而父亲的河流倾泻刨花。很形象,一个在不远处偷窥嫁妆的女孩,以及家乡那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就堆叠在父亲叮叮当当敲凿装钉而成的箱床桌椅中……

故乡的情结是融化在诗人血脉中的生命因子。黄承基的诗集里,有一壶悬在柱子上的老酒,长年累月滴落,每日两回,空了再灌,源源不断。这壶老酒,是生命的甘霖,经它的润韵,“萎靡蜷曲的骨骼顿时鲜活起来 话闸子如盛放的编钟”。老屋里的柱子历经沧桑,“经过醇醪的浇灌这柱子发了芽似的,很粗壮”, “柱子行走在大地上,一辈子一壶老酒伴随始终”。诗中的家,是一个小屋,简单重复着的就是咚咚敲门声,也许有一天世界真的沦陷,“这里仍有一个孤岛可栖身那一盏灯,亮着照耀熟悉的敲门人”。读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尽管离开故里几十年,诗人的心里还住着一个“家”,就是那个在醇醪浇灌下发芽的柱子支撑下的永远的家,根深蒂固。家在心里,根在故土!

家是有味道的。家里有一口石臼,绵软的糍粑和汤圆从那里面舂就而成。壮家月月有节庆,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阴晴圆缺,无论婚丧嫁娶,无论喜怒哀乐,所有的味道都在舌尖上跳舞。从祖宗先人到来日后人,人们挥舞着舂棒在石臼里捣腾出永远的怀念。

乡情一代又一代传承着,无论天涯海角,我们不会忘记生命的源头在哪里。故乡给与游子何止血肉身躯?还有那美丽的羽翼,否则我们怎样去飞翔?壮人的羽毛中,飘散着蓝靛的芳香,交织着遥远的梦想。一缸蓝靛,一架纺车,年复一年从青涩少女到白发老妇,那个女子是定格在诗人情怀里的画中人,她在用心编织,在精美装潢,一丝不苟编织着。也许那些匆匆过客并不知道机杼的路径,如同未曾读完的一本书,而“我懂得自己的羽毛为何如此之美”。

家乡的美,还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花,一切都是诗人魂牵梦萦心灵归宿。鉴河,是故乡的河,站在黄昏的长桥上,诗人要去远足,“跨过半个中国像个出土的哑蝉一颗心已薄薄的迎光一照可见血丝薄的只想拥抱故乡的河”——浓浓的乡愁挥之不去!故乡的花,是不择季节开放的,“守住我时为我永不散去的乡愁守住村庄为我不多的停留”。留住乡愁,留住为故乡永远的守候。

读黄承基的诗,我的眼前仿佛飘飞着一张轻盈的屏幕,时不时有云山鉴水掠过,时不时有村庄小屋枫叶红棉映现。还有一张张脸,或苍老或年轻,或男或女,陌生而熟悉。更有一匹匹矮马翻山越岭,跨越屏障,而“矮马吃草的方向是家的方向”。千里之外,诗人始终不忘养育自己的那方水土,永远铭记家的方向!

乡愁成诗。点点滴滴的生活淬炼,在岁月的风霜中凝固成思乡的愁丝,交织成诗的风骨,携着飘飞的思绪,诗人便在字里行间曼舞。瞬间,我好像真的读懂了他和他的诗。

新闻推荐

“广西造”六座宝骏360亮相

宝骏360南宁讯5月11日,“广西造”上汽通用五菱——宝骏360在南宁远昌和远勋4S店同期上市。该车采取2+2+2座位布局,主打多功...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