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扫尘 你“断舍离”了吗?
《断舍离》
(日)山下英子著
吴倩译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要大扫除。小编也不例外,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拾掇。发现许多东西,年年拿出来晒晒、洗洗,便收了起来,到来年,多半又拿出来洗洗、晒晒,再束之高阁。没有坏,舍不得扔;或许还用得着,先留着吧……就这样所有的房间、所有的柜子、所有的抽屉,所有的可以收纳的地方都塞得满满当当。这让小编想起应该好好读一读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的《断舍离》。本期共读就与书友分享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断舍离。“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不论对物质还是精神世界,我们都应该学会断舍离。
读书需要时间。好书太多,可是时间有限,很多人为没有太多时间读更多的书而遗憾。本期开始,晨书房不定期推出“共读”栏目,以言简意赅的方式与书友一起共读一些实用性好书。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
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
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这是我们都曾遇到的问题,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春节前夕,一边大肆置办年货,一边为没有地方堆放物件发愁。我们常说舍得、舍得,其实,得容易,舍实在不易。所以俗话说,搬家穷三年,啥意思?搬家多半要舍,舍就是可惜了,浪费了;所以,自古以来,我们过日子的原则就是不坏不扔,修修补补又三年,是凡物件就留着、收着,不管多大的房子,住三年下来,就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了。
山下英子说:“我的工作是建议、协助客户重新审视堆满了整个住所的物品,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最后,住所收拾干净了,客户也能顺便与自己内心中的垃圾说再见了。没错,帮助人们清理住所及内心的没用的破烂儿和垃圾,为在这些破烂儿中苦苦挣扎、烦恼不已的人们做咨询,这就是我的工作。”
断舍离,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不难懂,也谈不上深奥。所以,很多读者说,这种类型的书只看别人记的一页笔记就够了,可是真的要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说十分不易,恐怕需要三五年时间慢慢琢磨,能够真的做到,才能谈得上这书没有白读。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是的,通常,我们看重的是,东西本身有没有用,我们处理东西的标准也是看东西本身是不是还有用,却完全忽视了东西对于自己的价值,山下英子在书中的第一章提出“东西要用才有价值”,小编以为这也是该书第一章的重点。如果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并且按这句话整理收纳自己的东西,《断舍离》的第一章也就算读明白了。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书中第二章写了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一、逃避现实型。这类人太忙碌,几乎没时间待在家里,所以没办法收拾屋子;二、执着过去型。这类人通常是把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东西,也一定要收着不可;三、担忧未来型。这类人习惯致力于投资,把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到的东西都罗列在家里。例如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
而破烂也分为三种: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东西、充满回忆的东西。
不用的东西,很有可能是你忘记了它的存在,或者心怀不安一直拖着没扔的物品。
还在用的东西,被称为破烂,是因为你内心并不喜欢它,你暂时使用是在勉强自己。当有这勉强意味存在时,请好好反思对待物品的选择原则。
充满回忆的东西,这里指充满负面影响的物品。物品本身没有感情,是参与了你的经历、你的回忆、你赋予的感情,才会伪装成满满回忆。
所以不论对物还是对自己,我们都要学会把时间锁定在当下,即“现在”。以“现在”为轴心,把物件分为有用与无用。有用的收着,没有用的就应该丢弃。我们需要的是“不要犹豫”,因为一旦犹豫了,许多没用的东西就又回到原处。“如果物品也是有生命的话,它肯定会因为你的弃之不理而表露怀才不遇的情绪。因此,若不爱,请放开。”我喜欢这句话。对人如此,对物也应该如此。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断舍离》第三章打动我的是“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或许,你会觉得诧异,不扔东西会有什么损失?其实,不扔东西的损失是极大的。
“东西越多,人就越是陷入‘必须要管理\’的状态,就总会逼着自己去收拾。可是人一旦忙了起来,就怎么收拾都收拾不完。”通常我们就处在“怎么收拾都收拾不完”的状态。乃至用的东西找不到,不用的东西都跑到了眼面前。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乱糟糟的环境,乱糟糟的心情。这就是不扔东西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还会带来更大的副作用,即:把乱糟糟的情绪带给身边的亲人、同事,把乱糟糟的心情带到工作中,生活里。
留下筛选后的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东西,那么收拾和整理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儿,因为你所见到的都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断舍离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所以,断舍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变成一种习惯,习惯选择,习惯不断选择。
常常我们会说“扔了可惜”,常常我们也会说“留着或许还有用”……我们总是关注“用处”,我们总是想着“需要”,却很少去想无用的物件堆在那里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扔不易,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作者说,不管是“扔东西”还是“整理、收纳”只要是减少东西,都需要下狠心,需要勇气和觉悟。多想想占据空间的那些用不上的东西,看上去是多么不舒服,多么影响心情。这样想,想多了,就有了断舍离的勇气和觉悟。
《断舍离》还提出,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没有自主性、选择能力低下的人。拥有需要的东西是幸福,拥有不需要的东西可能是痛苦。
作者从物品的角度试问:非把不需要的东西留在身边不可,真的会是物品的“希望”吗?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养成断舍离的习惯,需要时间,但更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
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乍听这句话,觉得很武断。可是,如果从来没有过断舍离,如果从来都是得而不舍,那么,“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就是当务之急,是至关重要的开始。
就算再忙也可以从今天,从现在就开始断舍离,不过一定要选择在能挤出来的这段时间之内可以收拾完的场所。因为,这样才不至于半途而废,才不会前功尽弃。一个抽屉,一个柜子的清理,清爽,都会带给人想象不到的好心情。
有了好心情,继续断舍离就会变得自觉,变得不那么“犹豫”。甚至你在扔东西的时候,会自然表达出“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做个告别,也可以说是同时整理了心情。在对物品的断舍离过程中,我们的精神世界其实也会得到轻松、愉快。好的环境养人,这就是为什么“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减少物品,也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购买欲。让我们在消费的时候更加理性、理智。常常我们为了放置东西,买一大堆的收纳盒、收纳箱。可是,如果我们以断舍离的态度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如此,扔东西便不会是人们眼中的浪费,断舍离其实提倡的是极简生活。这个简,不是一味的简单,而是简洁,是一种有阳光照射的明亮、清爽。
这一章里,作者以自立、自在、自由为原则,提出了许多收拾的“门道”。
“越是不擅长打扫或洗涤等家务的人,在彻底地筛选了物品之后,越是能强烈地感到轻松舒畅的心情。”这可能是断舍离带给人最初的喜悦。
快过年了,这两天你或许也忙着打扫卫生,不妨从“扔东西”开始尝试“断舍离”的主张。
从“拥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当你习惯了“断舍离”,便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了。所以断舍离是通过释放物质而解放自己。
彻底地进行断舍离,打造出舒适的生存环境后,自己也就成为完全可以信赖的自己了。因为你知道活在当下,知道用物质成就更加美好的生活。
物为我用,物尽其用,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是强大的。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不断地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分成两种: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以及随着时间留下来的东西。两者都是自己赏心悦目的。日常用的,见的都是自己欢喜的,满意的东西,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会跟着提高,随之工作、生活自然也都跟着上了一个台阶。
断舍离并不是建议人们去过曾经大力提倡的清贫、节约的生活。虽然就结果来说,你的生活可能会因为断舍离而变得简单、节约,但断舍离追求的并非这些本身。它是让我们从“拥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一个没有太多拥有心的人,就不会有太强的占有欲。
住在乱七八糟的房子里,却期待着“会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呢”,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作者说,“归根到底,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从地球借来的,就会自然而然涌出感谢和敬畏之情。”如此,生活状态的断舍离无疑升华了生命。
作者还说,物品其实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我想,这样的物与感情都一定是美的。
对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有必要为了完全未知的未来做太多无端的准备吗?或许我们更应该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
这就是《断舍离》一书给予我们的极为实用的整理与收纳技巧。与物品,与人相处,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些断舍离……断舍离是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不断拷问自己的断舍离,经过精挑细选,和物品交朋友,为自己打造身边都是“战友”的生活圈,构建自己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如此,生活不累,人生不疲。
晨报记者李春
新闻推荐
图为广西柳钢大菱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电动车组装车间。(见习记者龚济君摄)本报记者黄远会蒙思帆实习生姚飞钰随着贵港市“大招商,招大商”活动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不少项...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