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走近广西民族博物馆志愿者 义务讲解 让展厅更有“温度”

南国早报 2017-12-05 16:47 大字

蒋玲玉(左)和张峰在广西民族博物馆。 蒋玲玉(左三)在为观众进行讲解。

南国早报记者刘豫/文苏华/图

作为民族专题博物馆,每逢节假日,广西民族博物馆里游客熙熙攘攘,而人群中,一群穿着黄色马甲默默服务大众的身影格外引人瞩目,他们都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志愿者。12月5日,在第32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我们走近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志愿者群体,倾听4位志愿者的故事。这4位志愿者,年龄不同,本职工作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A

传播文化搭建知识桥梁

陈洁丽算是广西民族博物馆里的“老资格”了。2011年,广西民族博物馆正式招募第一批讲解志愿者时,陈洁丽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其实我和广西民族博物馆还有些渊源,当年我研究生毕业时,投的第一份简历就是给广西民族博物馆。可惜最后因为一些原因,我没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如今,本职工作是一名警察的陈洁丽,尽管任务繁忙,但还是把讲解志愿者这额外的身份给坚持下来,转眼已有7年时间。

在陈洁丽眼中,博物馆不仅是展示陈列研究之所,还有着文化教育功能,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文化欣赏之地。而志愿讲解员的工作内容,不仅仅只是为观众讲解展品背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拉近博物馆、馆藏物品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平日里喜欢研究学问的陈洁丽,在讲解志愿者这一岗位上,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在为观众介绍花山岩画时,陈洁丽的讲解词有着自己的特色。按照博物馆提供的资料,花山岩画中的一个放射形图案,应该理解为“太阳”。但是陈洁丽在做功课的时候,看到云南方面有专家对这一图案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也可以代表着“火焰”或者“光明”。于是,陈洁丽把这一观点加进了讲解词中。“我觉得,学术的观点百花齐放,我们的讲解词也应该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充实”。

陈洁丽对讲解词内容的深入研究,经常会得到观众的赞赏。她告诉记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做讲解志愿者这些年,还遇到不少喜欢和她“较真”的观众。有几次,当双方的疑问没法现场得到解答时,她还会留下对方的电子邮箱,事后查阅资料后再进行解答回复。“我们志愿者就是要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让更多人在这里得到学习的机会”。

B

个性服务带给观众温暖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五一\’劳动节前,在《南国早报》上,我无意间看到了一则招聘启事。”在中学任职地理老师的黄女士说,就是因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志愿者的招聘启事,改变了她的生活,“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更加有意义了”。

同为广西民族博物馆内的“元老级”讲解志愿者,黄女士对选拔过程印象深刻。每一批志愿者,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和专业培训的。“如何认识展品、分析讲解词、理解展陈意图;如何在展厅站位、走位;如何引领观众、控制讲解场面。”在黄女士的记忆中,尽管他们不是职业讲解员,但整个培训流程却很专业化。“培训完了,还不能直接上岗,经过了展厅考试合格的才最终决定你是否适合当讲解志愿者”。第一次上岗时,黄女士只能担任“定点讲解”,也就是守在一个被固定分配到的铜鼓前,向浏览到此处的游客反复介绍这一面铜鼓的历史背景。

几年时间下来,黄女士的讲解已经很熟练了。她更在意的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和不同游览需求的观众,讲解志愿者应该如何调整讲解词,务求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满意而归。“有一次,馆里安排我接待一位从柳州来的老先生。他年纪很大了,行动不便,但是因为喜欢研究民族文化,所以执意要家人带他来广西民族博物馆看展。那一次,为了迁就老先生的行动,我特意放缓了讲解速度,一直弯着腰在他耳边仔细介绍,有听不清楚的地方,我又重复几次。那天的接待,比平时花费了多几倍的时间”。

讲解之后,老先生在离开博物馆之前,专门去前台的留言本上写了满满一页感谢的话语,肯定了黄女士的讲解工作。这是黄女士事后才得知的,她很高兴。“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志愿者要做的事情,让每一位观众来到博物馆,即使面对的都是冰冷的展品,但也会有温暖的感觉”。

C

相互学习大家一起成长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当中,男性不多,身材高大的张峰身着黄色马甲穿梭在人群中进行义务讲解,显得鹤立鸡群。不过,这在博物馆内的工作人员看来,张峰来做讲解志愿者得其所哉,因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博物馆狂热爱好者”。

说起自己的爱好,张峰并没觉得有多稀奇,“我很爱逛博物馆,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只要我去过的城市,我都会一个不漏地走完”。带着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张峰在逛博物馆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讲解员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我所了解到的知识,和讲解员口中所说的有什么不同?如果有,我发问,讲解员是不是都能一一解答?”在张峰看来,观众和讲解员之间产生的知识火花碰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正是在这样的爱好的促使下,他报名通过考核,成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志愿者。

当自己从一名观众的身份,转换为讲解员身份时,张峰才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有效解答观众的疑惑。“这样就需要我在不同视角中重新认识文物,迫使我不断去发掘更多有趣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有时候,展厅里短短3分钟的讲解词,张峰在背后很可能会花去好几个晚上来做功课。但即使这样,他也会遇到一些具有深厚学养和历史知识的观众,让他备感“压力”。他还记得有一次做义务讲解时,跟随的观众是一对来自陕西的老夫妇。老夫妇两人刚好从事的是纺织行业,所以当张峰讲解到壮锦的织锦机时,反倒是老夫妇和他“身份对调”,给张峰来了一次织锦机的知识普及,让张峰大呼“涨知识了”。

很多时候,许多讲解志愿者都像张峰这样,通过讲解的过程,在不断地成长着。

D

理解支持让服务更长久

没有报酬,占用时间,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是每个志愿者都要面对的事情。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志愿者团队服务以来,有志愿者因为个人原因不得不中断服务,也有志愿者的坚持感染了身边家人,让家庭里的其他成员也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不管服务工作时间的长短,只要能够通过重重考核,成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者,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志愿者蒋玲玉的服务时间不长,刚满两年。接受记者采访当天,她刚刚完成一项讲解任务。这个身材娇小的女孩子,本职工作是国家注册拍卖师,当闲余时间身份转换为讲解志愿者时,站在一大群观众面前进行讲解的她,还显得有些腼腆。“还是有些紧张,讲解的时候偶尔脑子里会‘断片\’,然后就忘词了。”结束讲解工作,离开“五彩八桂”展厅的蒋玲玉,在记者面前长长吁了一口气,“以后休息时我要多来进行讲解工作,这样才能熟练”。

说起自己加入志愿者的缘由,蒋玲玉笑称,来自于男朋友的支持。原来,蒋玲玉的男朋友大学时攻读的就是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专业,两人平时的聊天话题,也常常离不开民族文化。在男朋友的耳濡目染下,蒋玲玉也希望自己能对这方面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这才报名加入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志愿者行列。

除了男朋友,蒋玲玉的家人也很支持她的这份工作。两年前,蒋玲玉正式成为讲解志愿者的时候,她的家人还专程从桂林老家赶来南宁,做了蒋玲玉的第一批观众。那天,蒋玲玉的讲解也是格外紧张。在介绍到壮族的干栏式建筑时,蒋玲玉的父亲从旁给她提了一些意见,让她紧张的心情得到缓解。“我的爸爸在老家农村里是个很厉害的木匠,对这些木质建筑结构有研究。他对我的支持,也让我在后来的讲解中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采访中,每次一提起亲人好友对自己做志愿者工作的支持,蒋玲玉脸上就会绽放出甜美的微笑。事实证明,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志愿者能把服务工作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据悉,广西民族博物馆每年三月将会面向社会招募讲解志愿者,有意者可关注官方微信号:广西民族博物馆,及时了解招募信息。

新闻推荐

广西人生活咋样?大数据一看知晓从《广西统计年鉴2017》看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

广西人的生活怎么样?你的钱主要花在了什么地方?日前,广西统计局正式出版发行《广西统计年鉴2017》,收录了全区和14个设区市2016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及新世纪以来主要年份的全区主要统计数据...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