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造血干细胞捐献 如何避免“临阵脱逃”

南国早报 2017-11-29 17:05 大字

本地关注

□广西黄富维

11月27日中午,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北海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培廷为河北一名白血病男孩捐献的262毫升混悬液终于采集完毕。当天下午,救命混悬液通过飞机送往手术地,为等候了一个月的小患者进行手术。李培廷并不是这个患者的第一个捐献志愿者。他是在之前那名志愿者放弃捐赠后,被找来救命的“替补”。(相关报道见本报昨日A4版)

尽管当下造血干细胞捐献已不鲜见,李培廷也不是此项捐献行动的第一人,但他临危受命,且是在强忍父亲去世悲痛的情景下,坚持完成混悬液采集,尤为可贵。

众所周知,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是挽救白血病患者的“救命草”。由于捐献配对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医疗救助行动,能成功配对的概率极低,甚至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目前,我国已建立中华骨髓库,为捐赠志愿者建档,但即便有了这样的大数据,实际上配对成功的也极少。这对于和患者成功配对的志愿者而言,他们除了是爱心使者,也担负着挽救生命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捐献是出于自愿,也是一种荣幸,更是每个公民应当积极履行的社会责任。

从这名白血病男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幸运,但也看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短板与无奈。因为已经做了术前准备工作的男孩,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捐赠,将会失去生命。而此时偏偏遇上志愿者放弃捐献,这是多么让人不愿意看到的事。当然,我们无权指责这名放弃捐献的志愿者,毕竟他有捐与不捐的自由,也许当中还有很多原因。不过,当中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万万不容忽视的,应该怎样组织引导好造血干细胞捐献,需要相关方面认真研究,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当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纵是这样,宣传引导工作也不能滞后。对于一些人们认识上还存在模糊的常识,比如,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究竟有没有损伤?会不会出现后遗症?相关部门应拿出足够的医学解释,使民众能了解和接受。如果仅靠“像献血一样”的说法,难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相关部门在这方面要多加宣传和引导,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另外,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向社会购买保险的方式,为捐献者提供意外的后续医疗保障,让其彻底消除后顾之忧。

新闻推荐

广西启动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助推创新发展

新华社南宁11月28日电(记者夏军)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日前广西启动一项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决定在广西高校中遴选培育1000名有望在教育教学、科技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能...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