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大数据改变种植和管理方式,带来农产品高效和安全生产 串串小葡萄 体现农业科技大变化

南国今报 2017-10-15 16:20 大字

葡萄园里挂的不只是葡萄,还有各种高科技设备。受访者供图

今报记者张文卉

从最开始的巨峰,到现在的夏黑、金手指、阳光玫瑰等,近5年来,广西的葡萄品种更新速度飞快。从一串串葡萄,看这五年的变化,看到的不只是品种的增加,还有种植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一人遥控管理上百亩葡萄地;从靠天吃饭,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电子技术、数据收集与监测系统的进步与普及,让广西农业科技日新月异。

1

“葡萄管家”可“知天而作”

10月,在南宁市相思湖的一个10亩葡萄园里,阳光玫瑰葡萄开出花朵,正准备迎来今年下半季的果实,实现一年两季的葡萄种植。葡萄园股东廖原,把这里称为“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2009年,当时刚大学毕业的廖原和其他6名毕业生一起,在这里开启创业的脚步。当时,他们选择了当时最新的葡萄品种:夏黑。在种植方式上,他们也有所创新:在园里盖上薄膜,改变传统灌溉方式,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经过一年的实践,创业团队感觉这还不够,他们要颠覆传统的“看天而作”。

记者近日采访时,因为非葡萄采摘季节,所以没有看到太多的工人,反而发现了好几个摄像头。这就是2010年开始装上的。原来这是一套本土研发的农业科技智慧云“葡萄管家”,“它会将信号发送到技术人员的手机上,告诉你葡萄什么时候需要喝水、施肥。”10亩地一套监控设备,包括1-2个摄像头、一个土壤湿度计和一个空气温湿计等。这些设备自动记录着葡萄的长势数据,帮助技术人准备掌握葡萄的生产动向,直接和植物“对话”,这样就可以精准的“伺候”它们。

2

吃葡萄不需吐葡萄皮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只是绕口令,也是市民邓女士的一大愿望。邓女士爱吃葡萄,觉得吃葡萄剥皮、吐皮太费劲了:“整个葡萄吃下来,又省事又过瘾,多好啊。”但实际上,由于担心农残超标,每次吃葡萄时,她都不得不将葡萄冲、泡、洗后,再小心翼翼地剥皮或者将皮吐出。

记者了解到,葡萄种植并不简单,如果没有科学、精准地提前预防,可能会导致病害爆发,可能就要大量用药。而农药残留多,除了影响果实品质外,更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但葡萄种植方面的创新,则在这个方面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在此前的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览上,来自桂林葡萄种植户蒋晓燕,在展示其阳光玫瑰葡萄时,就鼓励市民大方品尝,而这些葡萄并未经过冲洗。因为蒋晓燕对自己的葡萄也很自信:“葡萄达到绿色食品安全标准,不管是否经过严格冲洗都能放心吃。”

廖原也表示,传统的葡萄种植一季用药为15~20次,而结合智慧农业系统,则可以把用药控制在7次以内。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还能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实现农残检测全部合格,人们当然可以“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了。

3

一人掌管数百亩园子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传统农民的形象写照。而现在区内的不少葡萄种植户,都刷新了这种农民的形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熟练地操作电脑、运用大数据,严格控制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农事如管理企业,而且还在不断提升效率。所以,他们的名字,也不再只是农民,而是叫做:新型职业农民。

对于种了十几年葡萄的桂林葡萄种植户肖卷忠来说,时代在变化,但变化最大的,还是他自家的葡萄园子:从设施大棚水平架,到安装追溯系统,装上监控设备。

廖原团队也表示,以前种植、管理都要亲自到现场,如今有了各种监控设备,一般的事务只需在电脑上操控即可,“现在我们可以跨越管理三个不同的园子,总面积300亩”。管理效率的提高,让他们得以继续扩展其他基地,其葡萄品质也在逐年上升。

对于肖卷忠和廖原这些新型职业农民而言,中国的葡萄并不缺产量,缺的是品质和安全。他们的葡萄均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质量更高,所以价格也更高。目前,普通葡萄种植户的亩产值一般在1.5万元以内,而阳光玫瑰葡萄每公斤的售价达90-120元,他们的亩产值则可达到4万元。

新闻推荐

小伙久坐不动腿差点就废了 医生提醒,久坐不动易患血栓,七类人群更容易被血栓“缠”上

南国早报记者张若凡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当天上午,自治区人民医院举行了多科联合义诊。这是广西医疗机构首次举行“世界血栓日”的义诊,旨在提醒大家关注一个可能导致血栓的常见原因——久坐...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