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城十六景之龙门晓渡
清代《广安州志》中绘制的广安境内渠江图,“龙门晓渡”位于治所东南渠江里。
□陈杰杰 文/图
“龙门晓渡”为古代广安十六景(明代为十二景)之一,历来备受文人雅士推崇,明清乡人吴伯通、邓琳,御史杨瞻、知州陆良瑜等均有诗作传颂。“龙门”位置在何处,“龙门晓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景观?又怎么成为了古代广安的风景名胜呢?
清乾隆版《广安州志》记载:“龙门,治东洄水下,水涨,砂石或壅于河东,则龙门闭。壅于河西,则龙门开,开闭不一,州人以开为科甲之兆。”又据清宣统版《广安州志》:“龙门,治南洄水下,水涨沙壅,开塞不常,州人以此为龙门,相传是岁开,则必有登科第者,为十六景之一。”这两段史料意思大致相同,都是说在广安古城东南渠江里,有一个巨大石块,横卧江中,因涨水上游带来的泥沙、砂石会将大石块左右两边部分或全部堵塞,如龙门一样开闭不一。相传龙门打开的当年,广安州将会有人进士及第,是为吉兆。龙门开合现象蕴含着广安古代士子鲤鱼跳龙门一样的梦想和希望。龙门石附近最迟在明代早期形成了行人往来的龙门渡,又称洄水渡,是广安古城边渠江上唯一的渡口,也是岳池、邻水来往广安城行人必经渡口。明清广安城墙的东门距南门很近,都靠近江边,但南门下江边坡陡难行,东门是下到江边最近最方便出入的地方。就今天位置而言,龙门渡大体位置应在广安东门码头江边。
龙门渡水域滩险水急,水文地质状况复杂,水涨风大季节极易发生翻船溺亡事故,来往的船客经过这里不免心惊胆战。賨城十六景组诗中关于“龙门晓渡”的描写,都先交代了龙门渡险恶的水文环境,如吴伯通的“江门天地辟,万里波涛泻。洄潭蛟龙潜,欲济舟须假”,杨瞻的“万丈渠江门,兇涛日夜泻”,陆良瑜的“龙门千仞逐江开,石隙波涛吼怒雷”;清代翰林邓时敏之父邓琳曾载酒同友人泛舟江中,所作《游龙门石》诗中也有“滩声乱语蛟龙斗,一江分合锁中洲”等句,龙门渡凶险自当不虚。当波平浪静,旭日初升,破晓时分,伫立广安城墙头,所见的才是“龙门晓渡”的美景。这时的东门外,江中小船轻摇追逐着晨风,对岸的客人刚呼唤要渡河,远处就传来了寺庙里的钟声,碧绿的江水中隐现着将要消失的星星,旭日初升,白露点点退去。渡船到了江心大家合力划桨,船工的歌声萦绕着广安东半城,这就是明代诗人吴中龙描写的“龙门晓渡”的景观画面。
龙门渡地理位置险要,长期以摆渡船的形式运送人员,不免出现超载、翻船等安全事故。这种弊端在明代成化年间王舆任广安知州时曾得到有效改善,他连舟为桥,建起舟桥、浮桥代替渡船方便过往。明代正德年间刊刻的《石谷达意稿》中,收录有吴伯通所作《龙门渡浮桥记》一文记载此事。吴伯通写道:广安古为賨国旧地,州城东枕大江,江流潆洄绕城,宛转曲折向东南方流去。过河的地方宽约400步,水深不可测,以前就叫做龙门渡,是一处重要的关津要地。凡走陆路来往奉节、万州、成都方向的公差、旅客都要经过这里,广安出城经商、耕作,进城交税、服劳役的百姓也要从这里过河,渡口的人从早到晚没有停断过。令人担忧的是冬春季节水冷结冰,夏秋季节洪水暴涨,虽然有来往摆渡的船只,但每天人来人往无穷无尽,船只载客有限,经常出现人员逗留现象。因天气水流等状况变化,官府对摆渡船只多有限制,穷苦的人过河经常遭受刁难,有急事的人多出价钱就可以超载上船,因此一直有翻船溺亡事故发生。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十一月,安徽巢湖人王舆被朝廷任命为广安知州(州志记为成化二十二年),他深明大义,素来重视民生。早先任浙江崇德知县时,就以优异政绩被御史称赞上奏,后又任四川内江、山东平原知县,都以擅长民事治理留下好名声。王知州刚到广安,就访民疾苦,查改时政利弊。他看到龙门渡的渡船弊端,很是担心,于是决定多造船只连通作浮桥来方便过往,有人认为费用和工程量太大恐怕难以办成,但王知州认为这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即使工程量大花费多,老百姓也不会抱怨的。他上任后就力排众议坚持做这件事,对乡绅富户晓以大义,劝募捐献,得白银数百两,又从百姓中挑选可信任的人给予资金,到渠县购买造船的大木材,命令监狱犯人帮助锯木、打钉、油漆。到第二年十一月,建成渡船50艘,两个小时内拼接连成一座浮桥。王知州率领僚属看到,通过浮桥往来的行人不绝如缕,如履平地,可以快速安全通过,没有翻船或者搁浅的担忧,很是高兴。大家饮酒祝贺,又提议请吴伯通来写文章记述这件事情,意在劝诫后任的官员学习王知州的功德。吴伯通在文章后半部分从儒家仁义礼智学说出发,大发义理,说明为政者“一念之动,一事之兴,四德并用而万民咸利”和“人定胜天,万世永利”,展示了其“当代真儒”的学者风范。此外,吴伯通还专门写了一首《观龙门渡浮桥》,诗中“早晚常渡江,待舟龙门口。坐观往来者,叹滞畏濡首。造舟今有梁,坦途任奔走。推行天地心,允矣资贤守”,感叹以往用小船摆渡过江时,行人从早至晚在龙门渡口等待,看那船上往来的过客,神情紧张眉头紧锁担心的像要出事一样。现在连舟为桥,百姓过江,平坦大道畅通无阻。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莫过于贤能的王知州了。
龙门渡的舟桥大概在王知州卸任广安后就不复存在了,过江又恢复了船只摆渡的形式。到了清代,监生蒋仲瀚捐资在龙门渡开设免费渡船,方便人们过往,广受赞誉。清嘉庆年间广安进士刘大瑄写作《重修板桥募疏》,提出“放生不如戒杀,戒杀不如作雨亭、津渡、道路、桥梁,盖受着实,则施者不虚”的看法,这种评价对王知州、蒋仲翰等修路造桥者而言无疑是恰当的,也符合吴伯通的理学思想,更是儒家民生思想的体现。龙门渡从古至今实实在在便利了渠江两岸百姓往来,见证了渠江航运文化兴衰,“龙门晓渡”也成为广安人永不磨灭的历史景观,融入江边这座千年历史城市的文化记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雷彬)7月14日,记者从岳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18年“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岳池县严格...
岳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