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重建年代与广安守御千户所世袭武官
兴国寺大殿。
□陈杰杰 文/图
兴国寺位于广安老城渠江西岸,是广安城区如今仅存的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建筑。关于其修建年代,《广安州志·寺观志》记载:“寺碑云创于汉。金石记云造于隋,禅院最古,体制宏钜。唐贞观时,尉迟敬德监修,今题梁尚存,明重修。有郡守许仁、张海,府同知鲁儒、潘亨,学正李定,训导王钺,御史杨瞻先后诗刻印江亭石东面。”民国时期,杨森驻防广安期间曾将兴国寺扩建为“南园”,花木繁盛,环境优美,与右侧白塔和对岸奎阁形成鼎立之势,飞来佛、印江亭等古迹点缀其间,蔚为壮观,成为城区及周边百姓游玩礼佛的绝佳去处。
兴国寺原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仅存大殿为明代重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建筑面积320平方米,为单檐歇山式木构建筑,绿色琉璃正脊,盖筒瓦,蟠龙纹瓦当,凤眩沟滴,斗拱架构繁复精致,恢宏壮观。2003年广安市文物部门在对大殿进行维修时,发现大殿横梁上保存有《广安州志》所提唐、明两代墨书题刻“唐朝敬恭卅年农年丙子正月初一丙申朔月二十日庚申吉旦兴国寺住持修造”“广安千户守御所武德将军正千户李铭,武略将军副千户吴源史”字样。随后,广安市文物专家刘敏发表《广安明代兴国寺始建年代及相关问题》一文,排除了兴国寺创于汉代的说法,倾向于兴国寺初建于唐代,认定横梁上唐代尉迟敬德监修的墨书题刻可能为后世为标榜其修建历史的伪作。目前,兴国寺初建年代仅能大致认定为隋唐,但依据广安守御千户所世袭武官墨书题刻和现存卫所档案,兴国寺于明代重修的历史却很清晰。
明代立国,天下广设卫所,卫所武官实行世袭制,士兵及家属编入军户,世代从军或耕种军田。至洪武26年(1393年)时全国共设立内外卫329处、守御千户所65处(直属都司,与卫同级),其中在川东北地区设立了唯一的广安守御千户所,从明初一直延续到明亡,用于控扼川陕、镇压平叛、维护川东北及周边地区稳定,是明代广安州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性的体现。笔者在《大良城禁止早婚碑与广安守御千户所》一文中,根据地方历史文献和文物遗迹论证了明政府设立广安守御千户所和该所世袭主要军事主官为李吴两姓家族的历史事实,后不久果真在明代兵部记载全国各地卫所军官官职袭替情况的登记簿《武职选簿》档案中得到印证(该档案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代规定,卫所武官袭职必须要到兵部登记备案审核且要得到皇帝批准,由此形成了《武职选簿》档案记录,其中的《广安守御千户所选簿》部分就详细记载了广安守御千户所历代世袭军官的籍贯、祖先获得官职的经过及相关战功、各代袭替官职的时间、袭替时的年龄、相关奖惩情况等,是研究明代广安军事移民、政治和经济社会状况的珍贵原始档案资料。但在《武职选簿》这个记录了整个明代全国所有卫所世袭武官的登记簿中,并没有关于岳池黎梓卫卫所的任何信息,笔者曾就此请教过明代卫所研究专家梁志胜(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梁教授是已故明史大家顾城先生的弟子,遍读明代档案史料,也未曾看到过关于黎梓卫卫所的相关资料,且岳池、广安等地方文献也从未提及此事。综合来看,明代岳池黎梓卫并未设立过卫所,岳池当时属广安州管辖,最多是广安守御千户所在该地派出了一个百户所的军事分驻机构,或者说岳池黎梓卫卫所是根本不曾存在的。
从兴国寺横梁上明代“广安千户守御所武德将军正千户李铭,武略将军副千户吴源史”墨书题刻,在《武职选簿》档案中,找到广安守御千户所正千户“李铭”和副千户“吴源”“史俊”三人,而“吴源史”应是墨书题刻黯淡脱落后辨别不清被误认为一个人的名字,实应为“吴源”和“史俊”两个副千户。李铭,祖籍河北滦州,宣德八年至景泰五年(1433-1454年)为广安守御千户所首任正千户。祖父李呆见,洪武四年随朱元璋从军,后年老患病,由父亲李义接替从军服役,在靖难之役攻打济南时担任小旗,西水寨战役升试百户,攻克南京后升浙江临山卫左所正千户,后调重庆卫后所,在水尾县战役中阵亡。宣德四年五月,李铭袭职正千户(正五品,授武德将军),宣德八年调入新设立的广安守御千户所,景泰五年二月因患病由庶长子李英替职。成化三年,李英征戎县山都掌有功,升指挥佥事(正四品)。此后这个河北滦州李氏家族的子孙李柯、李琮、李誾相继承袭担任广安守御所指挥佥事职务,直到第八代李荫臣为止,成为整个明代广安州的军事主官。吴源,祖籍江苏高邮州,宣德十年至景泰五年二月(1435-1454年)任广安守御所副千户。其叔祖吴胜、吴合子、吴咬字在跟随朱元璋、朱棣南北征战中先后阵亡,父亲吴忠接替从军,永乐七年升实授百户。吴源于永乐十九年代替父职,宣德九年在川西松潘平叛蛮贼有功升副千户(从五品,授武略将军),十年调广安所,后年老,嫡长子吴鼎于景泰五年替职。因先辈在战争中伤亡较多,吴氏家族到天启年间已承袭至第十二代,成为广安守御所世袭武官中承袭代数最多的家族。史俊,祖籍河北保定蠡县,正统五年至景泰五年(1440-1454年)任广安守御所副千户。在《武职选簿》崇祯元年二月续写的“史谏”栏中有“一辈史斌,洪武元年军,二年选充总旗,四年剿捕长州夏奇大岗山等处有功,升鞏昌卫世袭百户故,二辈史固,系弟。永乐三年袭,疾。三辈史俊,系男,仍袭百户。宣德九年调广安守御,正统五年麓川形木等寨压斩有功,升副千户故。四辈史议,系男。景泰五年袭副千户,为事改调越喬卫故。五辈史太,系男,成化十年告保赴部驳勘无碍,照旧袭副千户回广安守御所故。”史氏家族和正千户李铭同一时期任职广安守御千户所副千户的是正统五年参与征伐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父子叛乱有功升副千户的史俊,直至景泰五年由他的儿子史议承袭了副千户职位。由此推算,兴国寺明代墨书题刻中提到的三位世袭武官的共同在职在位时间应为史俊所处的正统五年至景泰五年(1440-1454年)14年间,这也就是广安兴国寺在明代的重建时间。
根据《广安守御千户所选簿》统计,明代中后期该所有指挥佥事1名,署指挥佥事事正千户1名,正千户1名,副千户9名,实授百户4名,试百户4名(含1名所镇抚,管理卫所刑狱诉讼),世袭武官总计20名,是明初额定武官职数的4倍,与明代西南地区用兵频繁、军功升赏较多、造成的冗官现象严重不无关系。这些世袭武官、士兵和随军军户祖籍地大多为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及周边的江淮地区,其先祖随朱元璋起义攻伐征战,后辈在洪武四年随大将廖永忠平蜀而驻守在四川各地。在广安守御千户所设立后,由四川都司从重庆、松潘等卫所分兵调派到广安屯田耕种,维护社会稳定,参与云贵川等地的重大军事平叛活动,这批军事移民成为明代广安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安州志·户口志》记载,“成化时共编户二十一里,有军户、民户、名尉、力士户、打猎户、阴阳户、医户、乐户等名,广安户口总数据总志赋役考丁一万二千六百”,这其中“军户”占首位,按一家军户最少3人计算,广安守御千户所所辖1120名士兵含家属就至少有军籍户口3360人,占到广安州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世袭武官直接参与了广安社会建设活动,《武职选簿》中查到的署指挥佥事事正千户张琥,在《广安州志·名宦志》中记载,他于“成化十年任州指挥,雅歌投壶,风流倜傥,常游印江亭,有和知州许仁诗刻,弘治中致仕,寓通安桥,正德十四年大旱,与知州汪城步祈于山川坛,甘雨立至”。前些年渠江奎阁江边发现的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王德完撰写的《新建蔺公生祠□记》残碑,其落款中也出现“广安守御千户所、百户赵”等字样,说明世袭武官不仅积极参与州境内的修桥铺路、建祠立庙等重要活动,也与文官一同为百姓祈福求雨,保境内社会平安和谐稳定。
兴国寺初建于隋唐,规模宏大,后历经兵火损毁,逐渐衰败,在明代正统五年至景泰五年由广安守御千户所世袭武官和地方官绅共同组织捐资重建,并在大殿横梁上留下姓名墨书题刻。此后,知州许仁、张海,指挥张琥、御史杨瞻等历代名人雅士纷至沓来游赏题诗。兴国寺伴随着晨钟暮鼓和香烟袅袅,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广安城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融入到一代代广安人的记忆之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岳池记者站张秋林见习记者罗芮)11月9日,广安市接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回头看”群众信访件,反映“岳池县九龙镇民...
岳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岳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