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精彩

南充日报 2017-10-24 07:16 大字

编者按

近两年来,高坪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反映高坪脱贫攻坚新变化、新机制、新作风以及干群新关系。

●周汉兵 文/图

今年全区整体摘帽,36个贫困村退出,13580名贫困人口脱贫。面对这场硬仗,高坪区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脱贫“摘帽”步伐铿锵有力,广大农村正发生着一个个喜人的变化。

A乡村变样了 日子舒坦了

老旧房屋面貌一新,村组通上水泥路,厨房引来自来水,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一应俱全———

10月20日,记者走进阙家镇火烽村的新村聚居点,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川北民居映入眼帘:别致的小楼、精致的文化墙、规范的庭院,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景象。去年已脱贫的村民张福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还添了孙子,家里喜事连连,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了解到,新村聚居点共有18户,每户房屋有100平方米,村民自己投入不到10万元。张福高兴地说:“这是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

众多的聚居点、新村落,正改变着贫困户的居住条件。高坪区坚持宜迁则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的原则,将所有贫困村纳入了全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范畴。

记者从该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了解到,2016年,该区累计为4994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和“五改三建”等任务。今年实施的3个新村聚居点建设、642户易地扶贫搬迁、4326户C、D级危房改造和地灾避险安置、4023户“五改三建”工程已基本竣工。

要想富,先修路。高坪区按照“交通+旅游”“交通+扶贫产业”“交通+新村建设”等模式,聚焦农村出行难、发展难、增收难的实际,切实抓好交通扶贫,助力脱贫奔康。

10月21日,记者踏访高坪区部分乡村看到,纵横交错的村道组道蜿蜒盘绕着村庄,直通村民家门口,连通农业产业园。如今,村民们真实感受到了交通的便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成为历史。

据该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该区完成农村公路新建、改扩建650余公里。目前,全区所有行政村、90%以上的组建成了水泥路或柏油路,共建成产业环线、旅游公路75公里,便民道路150公里。

水利扶贫同样取得了看得见的变化。记者在擦耳镇新拱桥村看到,整治和新建的蓄水池、山平塘有序布置,山脚下,田块成型、水渠配套。擦耳镇副镇长蓝林介绍说,全村先后投资200余万元,整治和新修蓄水池12口、山平塘5个、生态水渠200多米,彻底扭转了该村“靠天吃饭”的局面。

这样的转变,在高坪农村随处可见。记者从区水务局获悉,该区始终坚持产业和水利配套,做到哪里有产业就把水利设施布置在哪里,哪里产业成规模就优先保障水利设施。2016年以来,仅安全用水一项,该区就累计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让村民普遍告别了“吃水靠挑”的生活状况。

高坪区“民生礼包”中还不止这些内容,广大村民正享受着脱贫攻坚带来的一系列实惠,包括农村电网、网络通讯、公共服务设施等。2016年已经退出的21个贫困村和今年计划退出的36个贫困村,目前全部达到了“五有”标准。

B 腰包鼓起了 家庭殷实了

村村有园,户户入园,3条脱贫奔康产业环线实现了全区351个行政村产业全覆盖———

10月22日,记者站在溪头乡一处山头俯瞰,金华村、合力村、红光村、火星村等村子里,满眼都是长势良好的柑橘树。走进柑橘园,看到柑橘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

这种景象,在柑橘产业环线覆盖的乡镇都能看到。近年来,高坪区引进和培育本味农业、吉言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的带动下,以永安、青居、阙家、溪头、石圭5个乡镇为核心的百公里柑橘长廊初步建成,全区柑橘、甜橙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量19万吨。柑橘产业的规模发展,让村民不仅获得了土地租金收入,还变身产业工人,每年人均增收近千元。

如今,嘉陵江流域百公里柑橘旅游产业带、螺溪河流域蔬菜生态康养产业带、双叉河———中法农业科技园花椒产业带3条产业环线串联和辐射全区351个村。

阙家镇火峰村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凤凰山上,69岁的袁之德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上,他见证了村子这两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流转土地3000多亩,火峰村发展起柑橘、李子、核桃等产业,并在林下套种经济作物和格桑花等花卉,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承包、入股分红等方式,确保村民稳定增收。去年,全村35户105人脱贫,整村退出。如今,村子大力发展起乡村旅游业,争创3A级旅游景区。按照规划,该镇将把火烽、双河和联盟3个村连片打造成核心景区。如今的火峰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了。

长短结合、农旅结合、种养结合,由“输血”扶贫转变成“造血”扶贫,近年来,高坪区引进36家农业龙头企业、98家业主,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产业园+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实施产业扶贫。目前,全区产业环线上的57个贫困村里全部建成了脱贫奔康产业园,实现“村村有园”、6280户贫困户“户户入园”,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6年底,该区21个贫困村退出,10662名贫困人口脱贫。

C 观念转变了 生活亮堂了

文化塑造结出硕果,文明新风渐成时尚,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弘扬传统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

10月21日下午6时过,御史乡御史坟村文化广场上开始热闹起来,上百名村民集聚在一起,跳起了欢快的坝坝舞。该乡文化站站长杨小东告诉记者:“自从这个广场建成后,每天晚上都有一两百人自发到这里跳舞。”

文化的力量,正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村民向善向上。近年来,高坪区按照“一月一主题”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知恩感恩”“向善向上”等系列宣传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帮助村民养成好习惯,增强贫困户的脱贫意识。全区所有贫困村里都建起了“好人榜”、文化墙(长廊)等宣传阵地,幸福文化院坝、村级道德讲堂、文化景观石、乡风立体墙画等随处可见,营造了处处见文明的浓厚氛围,以孝养德、互帮互助、相亲相爱、邻里守望等社会风尚正日渐形成。

“身边好人”的不断涌现,成为脱贫攻坚最好的回应。据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近年来先后评选表彰了“十星级农户标兵户”97户,“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好夫妻”“好邻居”160人(对)、“五星级文明户”2200余户,以及“十佳新乡贤”等。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如今,不少村民的观念转变了,不等不靠、勤奋致富的愿望强烈了。佛门乡寨坡村与岳池相邻。前几年,岳池开始在山头上发展花椒产业,当时佛门乡政府也鼓励寨坡村村民发展花椒产业,并承诺给予一定补助,但几乎没有村民“买账”。如今,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1000亩花椒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村民争着以土地或者现金入股发展,义务投工投劳搞基础设施建设。77岁村民滕明晴告诉记者:“别人都在发展,如果自己不努力而受穷,那就不能怪别人了!”

据了解,在各级干部的帮助下,全区涌现出一大批“创业之星”,比如溪头乡身患重病的安长林,和妻子携手共进,如今年纯收入5万多元;石圭镇残疾人刘先锋自主创业,年纯收入4万多元。

新闻推荐

“巡梦广安”文艺采风活动助力巡察宣传

本报讯(记者陈玲)10月12日至13日,市委巡察办联合市文联举办了“巡梦广安”文艺采风活动,广安市20余名作家、摄影家、书画家、音乐家等参加了采风。据了解,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宣传党的巡视巡察法规制度,集...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