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广安各地学校斗争与改革

广安日报 2017-03-01 09:54 大字

1915年9月,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为标志,一场宣传“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席卷全国。经过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但广安的学校教育仍然受尊孔复古逆流的影响,学校仍然是封建思想文化统治的堡垒。广大进步青年学生对此十分厌恶,迫切要求打破精神枷锁。

广安中学罢课斗争。1912年,王宣彝留学归来,在家乡广安创办广安州立中学堂(后发展演变为广安中学)。1918年的广安县立中学校,旧的传统思想并未完全消除,旧文化与新思想之间的矛盾还在尖锐进行。校长郑泳菊(兼县视学)、监学陆晓东(军人)在校内专横跋扈,恣意给学生挂牌、记过处分。他们的行为引起学生强烈不满,学生整队冲出学校,罢课达1月之久。经各方人士调解,方才平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次学潮的爆发反映出广安县立中学校受新文化思想的影响已形成了民主意识。这所中学培养出了邓小平、胡伦、邓绍圣,以及一大批贤达之人。

邻水熊吉推行新学。熊吉、袁岐嵚、任正格(任翱)等人,早年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参加过同盟会,积极投身四川保路同志会,但对新文化运动在邻水的传播和影响最大的首推熊吉。1916年,熊吉自日本学成归国,出任邻水县劝学所视学。他从发展和改革全县教育事业入手,全力推行新学,整顿和扩大了初等小学,增设和充实了两等小学(完全小学),健全和发展了女子小学;实行德、智、体、美、工(手工技艺)并重的教育宗旨,推行新式教育方法;招聘经过师范学校训练的新式教师,清除教师中的一些封建遗老;订立国文、算术、自然、修身、史地、英文、绘画、音乐、体操、手工工艺等为高小课程,取消“四书”“五经”的教学内容;关心和爱护学生,鼓励青年发奋读书,力求上进。此外,他还提倡演新戏(今话剧)、建图书馆。1919年他卸视学任后,先后出任县立高等小学讲席和女子小学校长,埋头从事教学改革,组织师生传阅《新青年》《学生杂志》《白话书信》等进步刊物,引导师生关心国事,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岳池中学反“保古派”斗争。1922年夏天,岳池县立中学定制按照新学行课,吸引了在顺庆联合中学读书的杜懋昭(杜桴生)等20余名进步学生回校读书,被编入第二班。但学校刚开学就遭到以廖克忠为首的“保古派”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新学制的推行是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岳池的传播提供了阵地,因此借口办学加重人民负担,主张缓办。他们拉拢一些守旧绅士,串通军阀当局,向省府呈请缓办。是年冬天,岳池县立中学接到省政府的停办令,校长盛德滋也宣布辞职。进步青年和广大师生对此大为不满,他们不畏强权压力,全校各班师生推举周奉权、黄文浡等为代表参加护校工作。代表们在积极主张筹办县立中学一派人士的支持下,邀请县级机关法团的负责人开会,对岳池中学是否停办的问题开展了大辩论。以杜懋昭、黄文浡等护校的新派代表发言,从全国办中学的形势讲到岳池学龄青年学生无法升学,普遍存在失学之苦的实际,提议县里压缩开支、增加地方附加税预算用于办学,这个主张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支持,会议决定由县级各机关法团联合呈报省府,准予岳池县立中学继续开办。新文化运动冲破了保古派的阻碍继续前进。

新闻推荐

爱心温暖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本报讯(王晓波岳池记者站许伟琳)2月23日,民建广安市委第二支部与岳池县摄协、县义工联、排楼乡工会组织人员,到排楼乡龙井沟村对8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2名孤儿、1名留守儿童进行慰问,组织他们开展“吟唱...

岳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岳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