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松花蛋背后的风味密码
□武胜记者站 夏俊林
“杨孃孃,给我捡100个皮蛋。”“我要50个。”1月4日,在武胜县万善场镇边上,一座不起眼的农家砖瓦房前,十几名慕名前来的顾客围着杨德蓉夫妇,争相购买当天成熟出缸的皮蛋。
一缸皮蛋,当天开缸当天卖完。然而,皮蛋制作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不高,武胜各乡镇均有这样的能手,甚至从传统生产迈入工业化阶段,但做到像杨德蓉那样,老少皆喜且畅销的却不多。为何如此独特,难不成背后有什么风味密码?1月4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三代祖传手艺,配方不断改良
皮蛋又称松花蛋,主要原材料为鸭蛋,蛋清呈透明褐色,上面有白色的松花状结晶体,蛋黄呈金黄、黑褐、墨绿等颜色。松花蛋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风味蛋制品,深受国人喜爱,流经国外后也圈粉无数。
今年64岁的杨德蓉,来自万善镇伏虎村,她与丈夫刘文秋,在场镇上包了一辈子皮蛋,既帮别人代工,也自产自销。
在杨德蓉家不到30平方米的院坝里,晾晒着包皮蛋的主要原料——新鲜锯木灰。丈夫刘文秋用手搓了搓,一股淡淡的木香散开,沁人心脾。“包皮蛋的原料大家都晓得,锯木灰、石碱、盐和水,中间比例各人掌握。”刘文秋说,他家从他爷爷辈开始就制作皮蛋,对皮蛋的原料、工艺有一套独特的配方,并代代相传。
22岁的杨德蓉与刘文秋结婚后,也开始跟随婆家人学习包皮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制作方法和配方,到现在已有42年。“她家包的皮蛋,剥开后颜色金黄透明,溏心不稀不硬,入口回味清香,多吃不腻。”同村50岁的徐红兵说,杨氏皮蛋在全镇很有名气,逢场天很多老百姓都会带着自家鸭蛋专门请杨德蓉加工。
杨氏皮蛋好吃的奥秘,不仅是沿袭传统皮蛋的制作工艺,以保证皮蛋的本土特色,而且在选料、包制、捂熟等过程中,大多遵循自然气候变化而制作。“比如,鸭蛋选择芒种或白露前后所产,因为那个时节的鸭子,吃了田里新长出的谷草,下的蛋质量好。”刘文秋介绍,春秋两季,气候温润也适合皮蛋捂“窝”,迎接露水地气,所以味道好。
口感佳质量好,一年可卖近20万个
熟悉杨氏皮蛋的人都知道,杨德蓉夫妇在多年包皮蛋的过程中,把筛选鸭蛋、清洗晾干、手工包泥、自然捂熟的每一个步骤,都按照传统工艺做到极致,并仔细把好每一道关口,让鸭蛋通过时间完成美味的转化。
从武胜县城赶来买皮蛋的王先生,现场剥开就吃。“一口咬下去,蛋白爽嫩Q弹,蛋黄黏乎软糯,一股清香回味唇齿间。”王先生说,这是他吃过的皮蛋之中,最好吃、最让人想念的一种。
记者在杨德蓉家的堂屋里看到,包好的皮蛋,整齐地平铺在干燥的泥土地上,尽管是冬天,但仍有两台大风扇呼呼地扇个不停。“把皮蛋表面水汽吹干,再放到‘窝’里捂上半个月左右,这样的皮蛋颜色发红,口感极佳,这个环节是决定皮蛋口感的关键。”
除了自家包皮蛋外,每到逢场天,杨德蓉夫妇早上7点就出门到集市帮人代工包皮蛋,一般要忙到中午12点过才能收摊回家吃饭,有时候甚至要忙到下午一两点。据她介绍,一般情况下,一天要包三四千个皮蛋,最多时包过五千多个。每个皮蛋0.2元的代工费,生意好时,一天就有将近1000元的收入。
由于从选蛋、配料、腌制到包泥等每一个环节都特别用心,所以杨德蓉包的皮蛋口感好,也受到很多餐馆、超市、商贩的青睐。“平均每年要卖近20万个,除去成本,差不多可以挣10万块钱。”杨德蓉说。
坚守传承,留住传统味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胜乡村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是安身立业的法宝。但近年来,一些皮蛋小作坊的兴起,使得传统手工皮蛋受到巨大冲击。“配料、装蛋、包泥等过程实现全机械化,一次生产以10万枚计。”武胜县万善镇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新型皮蛋生产工艺,配料有标准比例,还加入熬料、泡制等流程,全程可实现产业化管理。
在现代工艺的冲击之下,手工皮蛋受到很大挑战。然而,令杨德蓉没有想到的是,3年前,武胜农村电商兴起,她所制作的皮蛋通过网络平台,悄然被销往全国各地。
“从2018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来收皮蛋,有好多就买好多。”杨德蓉介绍,由于自身产量少,周边餐馆、商超本来就供不应求,能外供的皮蛋原本也不多,“所以仅合作了一年多时间。”
一年多的网上售卖,使得杨氏皮蛋再次名气大噪,但老两口对此并不知情。“除了日常售卖更为容易些外,其他没什么两样。”杨德蓉说,顾客喜欢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她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手工包皮蛋,坚守每一个步骤,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建行广安分行积极推广“天府信用通”平台应用,明确牵头部门,组织员工学习《“天府信用通”平台推广工作方案》,积极...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