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滩寺河上桥梁的发展变迁

广安日报 2020-12-06 00:30 大字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张家滩桥。

建于1954年的长征桥。

□郑仁荣 文/图

长滩寺河系武胜境内嘉陵江段左岸一级支流。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的《水经提纲》谓为岳池水,明清时期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谓为灵溪水。“溪源岳池,南径五排上水入县界。”(《民国新修武胜县志》)河流在武胜境内流经飞龙、三溪、鸣钟、沿口、街子等乡镇,至中心镇对岸郭家坝注入嘉陵江。

长滩寺河全长110余公里,武胜境内长68公里。以三溪黄明桥为界,上游河道地处峡谷,河道狭小,水流湍急,尤以入县境五排水处最窄。据《民国新修武胜县志》载:“其地两岸壁立,中间逼狭,以手量之,仅五排,因受斯名。”黄明桥下游至嘉陵江入口河面宽阔,河水相对缓慢平稳,唯在岩石凸显的险滩处流水甚急。

现存于长滩寺河上的古石桥多修建于清雍正至嘉庆年间,其中乾隆时期修建得最多,有近20座古桥,如位于沿口镇马颈寨村与高桥村交界的高桥修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街子镇的张家滩桥、佛仙桥均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古石桥的修建与清至民国间该区域的人文状况、生产技术和地质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明末清初,武胜(原名定远县)惨遭张献忠、姚黄等掳掠抢杀以及30余年的战乱,县域民众在一次次屠戮和瘟疫之下,留存甚少。据《民国新修武胜县志》载:“初献忠入夔门,姚黄盘踞广安州,四出掳掠残杀,惨无人理,县属河东一带,蹂躏殆遍。至此,又渡河西,肆行无忌,于是西明兵未焚之宅,未掳之民,尽焚掳矣。”“县民死于贼者半,死于明兵者亦半。”《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为扩充川内人丁,利于生产发展,税收增加,清统一后,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清廷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武胜移民多为湖南、湖北迁徙而来,自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定远县后,全县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有“四千三百七十三户,人丁四千三百七十三丁”,而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已有户口“三万二千二百三十四户,人丁五万九千二百六十六丁”(《定远县志卷七·户口志》光绪版)。随着人口增多,生产生活需要,民众自发在长滩寺河上修建起了众多石桥。

横跨在长滩寺河面上的古石桥多为多孔石平桥,有的桥墩条石叠砌,上用圆木架梁,桥面以厚重的板石覆盖。如修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张家滩桥共有29个桥孔,墩高1.7米,每孔跨径2.6米,全长101.5米、宽1.35米,桥面板石厚0.5米。张家滩桥与多组半圆形堤堰相邻,每到河水暴涨,河水涌过堤堰从桥孔泄出,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如千军万马奔腾不息,构成了街子水乡一道绝美的风景。

武胜境内的长滩寺河流经区域属浅丘宽谷带坝地形,这为石平桥的修建提供了极佳条件。因河面宽阔,每到枯水时节,水落石出,滩石凸显,既可就地取材,也不需在桥墩下打夯筑基,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再者河面宽达100余米,修建石拱桥需要大量石材及人力成本,这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无大型机械而全靠人工修筑的时代,很难在枯水季节快速完成石拱桥的修建。因此长滩寺河古石桥以平桥见多,而少有拱桥。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公路建设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出资在长滩寺河上修建了近10座公路桥,如长征桥、卫星桥、东风桥等,这些桥在现代交通运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长征桥建于原岳武(岳池—武胜)公路主干线上,是新中国成立后武胜修建的第一座半圆形石拱公路桥。该桥1954年9月动工,1955年3月建成。桥全长60.8米,高10.3米,宽6.1米,共4孔,跨径10米。历经近七十年的风雨,长征桥仍坚固如磐,巍然耸立。卫星桥与东风桥均建于1958年。卫星桥石砌6拱,最大跨度6.5米,拱高2.4米,全长45米,宽7米。它横跨在水波浩渺、气蒸纱笼的河面上,似长虹卧波,蔚然壮观,成为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令人流连徜徉。

随着岁月流逝、风雨浸湿、洪流冲击,一些历经数百年的石平桥受到不同程度损毁。为保护好老桥,亦确保来往群众的生命安全,人们相继在佛仙桥、黄明桥、黄林桥等古桥之侧架起了新桥,有的为石拱桥,有的用现代材质建成为水泥桥。这些古桥与新桥横贯在长滩寺河上,一高一低,交相辉映,不仅方便着人们的往来交通,也静静地无声述说着长滩寺河桥梁发展的历史变迁。

新闻推荐

县司法局:推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讯(武胜记者站肖雪)11月24日,飞龙镇卢山村村民胡玉芬与蒋昌碧两家因家禽走失产生分歧,于是来到村网格法律诊所,请工作人员...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