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电站:武胜的第一座水电站
百步滩电站的拦河堤堰及观音桥。
□郑仁荣 文/图
1875年,法国巴黎建成第一座发电厂,标志着世界电力时代的到来。1882年5月,中国第一家电厂上海电光公司成立,自此电力工业在中国得到了较快发展。1929年,武胜迎来了首台发电机,系县内豪绅卢伦全购置的一台15马力煤气机,动力材料采用煤油,所发电仅供卢氏家人照明。1944年,从河北迁入武胜的景仁中学(现石盘中学前身)购置了一台15马力煤气机和一台10千瓦直流发电机,所发电仅供学校照明。1949年武胜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景仁中学火力发电设备,组建了武胜县人民电厂,新置20千瓦电机一台、90马力的柴油机三部。但火力发电成本高、污染重、噪声大,在物资相对匮乏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并不能为大多数百姓带来生活的便利。
武胜水力资源丰富,县境内有“一江四河七十四溪”,为水力发电站的建设提供了极佳条件。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如打米、打粉)和群众照明问题,从1957年开始,武胜县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启了由社员投资、投劳或贷款等方式修建小型水电站,五一电站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修建而成的。
五一电站位于武胜县长滩寺河百步滩桥左岸垭口的李家水碾处。据《民国新修武胜县志》载:“灵溪水由寺(鸣钟寺)门外流里许,下鱼子桥,缘左家高坡十余里,至响水滩,瀑布数十丈,响达远村,久晴久雨时,泉与风激,声逾壮烈。其地水曲如环,居民设水碾多处,可省人力。”
长滩寺河由百步桥(清中期所建石平桥,因修电站被拆除)流经响水滩,又折回至百步桥左岸垭口下,形成一处极其弯曲的河段,长约2.5公里,其形如同卧牛。李家水碾地处卧牛之颈,颈宽约30米,颈部上下河道水位落差15米,是建设水电站的极佳之地。
1957年,电站开始破土修建。为调节上下游水位,在距离电站约100米处,就地开取石材修筑拦河堤堰,堰高0.6米、长70米,堰上建观音桥(因河左岸山岩曾建有观音摩崖造像而得名),桥宽约5米、长70余米。同时在距电站上游约500米处修建挡水建筑——条石重力拦河大坝,坝长90米,坝顶宽3.3米、高3.4米。
电站通过拦河筑堰引水的方式,将上游水位提升至一定高度,再通过引水暗渠将河水由百步桥直接注入电站,形成较高的水位落差,在动力作用下推动发电机组运转。电站引水渠全长230米、宽3.6米、深3.6米,均用条石垒砌,其上为耕地、公路,形成封闭式暗渠,既消除了明渠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方便了群众的往来通行和生产生活。电站水工建筑除拦河堰坝、引水渠之外,另建有厂房、宿舍、尾水渠、变压装置等设施。厂址占地2000余平方米,其中厂房约180平方米,宿舍500余平方米,全部工程总投资仅6万元。
1958年5月1日,电站第一台机组安装完工,并正式投入生产。因投产时间恰逢劳动节,其意义重大,故命名为“五一电站”,从此武胜开启了以水力发电为主的时代。在这之后,武胜在长滩寺河上分别建起了五排水、高滩等小型水电站10余座。
五一电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村大办小型水电站的直接产物,因其依托当地群众投资投劳,勤俭建站,以土代洋,成本低、收效大而声名远播,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胜修建的众多小型水电站中群众知晓率最高的电站。
五一电站自建站运行以来,担负着全县重要的电力生产任务。1958年—1963年间,以五一电站为中心构建了两条输电线路:一条架至沿口镇电厂输变电中心,再由中心架至太平铺、红旗坝、石桥铺、李家湾;一条则由五一电站直接架至响水滩(原武胜师范)、铁石坳、罗家公社(现中滩),为县城及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电力支撑。
1984年底,在该电站机组运行了26年后,因设施设备已陈旧老化、故障频出,安全隐患严重,经武胜县委、县政府及水电部门批准,五一电站报废重建,并正式更名为“百步滩电站”。重建后的电站设计水头19米,引用流量2×2.9m3/S,装机容量2×400千瓦,年发电约300万千瓦时。
五一电站在武胜电力工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武胜火力发电时代的结束以及水力发电时代的到来,在全县后期建设的众多水电站中起着先导和示范性的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武胜记者站夏俊林记者卢琴)“垃圾长了脚,来回两边梭——这是跨界河流管理最头痛的问题之一。”11月3日上午,武胜县万...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