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城:与钓鱼城对峙的军事城堡(下)

华西都市报 2020-08-18 03:56 大字

“普泽”题刻。

“威灵”题刻。

城墙

□ 蔡东洲

武胜城的作用和影响集中体现在宋元战争之中。从武胜城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蒙古修筑 这 座 山城,就是在宋蒙川东攻防的前沿建立的一处军事基地。

元军创建武胜城

围堵钓鱼城宋军

蒙古修建的这处军事基地,进攻的主要目标是钓鱼城,战略意图在于完全压制宋军利用水军优势对嘉陵江、渠江流域元军山城寨堡的袭击。当时钓鱼城的宋军不时利用水上优势,向渠江东岸的礼义城、大良城提供补给,致使蒙古对礼义城屡攻不下,大良城则数易其手。宋军还偷袭元军在渠江流域重要据点虎啸城(今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寨)、张广寨(华蓥市双河镇境)、东安城(华蓥市永安镇境)等,甚至元军围攻重庆时钓鱼城的宋军仍然奇袭青居城,俘获守将刘才。创建武胜城正是为压缩钓鱼城宋军的活动空间,围堵钓鱼城宋军的四面出击。

当时青居城汪氏与大获城杨氏、运山城张氏、大良城蒲氏合称“四帅府”,由于青居城地近合州钓鱼城,并将前

沿基地南推到武胜城,对钓鱼城宋军主力形成强力牵制,其他三帅府方可在川东地区大展拳脚,攻城略地,屡建功勋。元人姚燧在《便宜副总帅汪忠让公(忠臣)神道碑》中翔实记述了汪氏屯守武胜城的功劳,从表彰汪氏的角度分析和揭示了武胜城在青居城和钓鱼城之间的特殊作用和战略影响:

第一,蒙军在嘉陵江武胜段“夹嘉陵江东西”而城,江东为武胜城,江西武德城,用以控扼嘉陵江水道,压缩了钓鱼城宋军在嘉陵江流域的活动范围,避免了沿江蒙古据点频繁被袭。第二,蒙军严防死守武胜城,“昼则出逻设伏,常待进战;夜则画地分守,传警鼓柝,篝火照城达曙,以防窃入”,从而遏止了钓鱼城宋军对青居城以南地区的攻掠。第三,武胜城牵制着在蜀宋军援救襄阳,确保元军在“襄阳之役”的胜利。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下令“大军见围襄阳,各道宜进兵以牵制之”。驻守武胜城的汪惟正随即自武胜出兵攻掠忠州(今忠县)、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据当时战报,这次出击取得俘获宋方县令、主簿各1人,破寨7座,活捉守将6员,降户1600有奇,俘虏500人的战绩。第四,限制川东各城堡宋军相互救援,有力配合了投降蒙古的杨大渊、张大悦、蒲元圭三帅府在川东地区攻城略地,“拔敌栅垒,掠敌府库,刘其人民,逞志于忠、涪、夔、黔、万、施、云安之间”。第五,协同川西元军攻下宋军大本营重庆城。宋元战争即将结束时,武胜城转入大规模进攻,时任都元帅汪良臣与彭天祥调集武胜城、青居城和其他三帅府所部主力,置钓鱼城而不顾,顺嘉陵江而下,参与围攻重庆城。重庆城被破,南宋名将制置使张钰被捕,都统赵安投降。元军自重庆溯嘉陵江而上,与顺江而下的武胜城元军,共逼钓鱼城,其守将王立不得不投诚谈判。历时50年的宋元战争随即结束。

武胜改名“定远”

沿用了700多年

武胜城的历史并没有因为宋元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在由元而明的数百年间,武胜城一直作为定远州和定远县的治所而存留着。

宋元战争结束后,地方军政机构随即由军事向民政转化。武胜军不再“行和溪安抚司事”,并改名为定远州,曾经的军事城堡武胜城也随之成为定远州州城,武胜亦改名“定远”,这是元朝对武胜城在宋元战争中所起作用的肯定,也是对武胜城在战后恢复社会经济秩序的期望。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降级为县,仍以定远为名,隶属合州。从宋元战争结束到1914年改回武胜的700多年里,一直沿用着“定远”这个名字。

武胜城遗址坐落在今武胜县旧县乡场及其场后山坡上。根据地形地貌可分为沿江台地、台上缓坡、山顶平地三个部分,由嘉陵江边向武胜山顶延伸。这种地形在战争时期便于观察和防守,但到和平时代对治理民事则很不方便,于是衙署、民居等十分自然地由山上向山下转移。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完成对巴蜀地区的占领,恢复设置定远县,此时的县治已明确“在河东十里武胜山下”的嘉陵江边。以江边台地为县城,虽然方便物资运转和人员出入,但一直面临水患危害。“江水坏庐”成为定远官府无法解决的问题,多任知县曾提出迁徙县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知县胡濂在定远官绅支持下终于把县城迁至庙儿坝,即今武胜县中心镇。一度辉煌、繁华的武胜城从此逐渐被废弃。

存留不少历史遗迹

天生寨即当年哨所

时至今日,武胜城仍然存留着不少历史遗迹,主要包括衙署、城墙、城门、哨所、题刻、塘堰等。据之,可还原当年武胜城的大致轮廓。

衙署最初创建在武胜县旧县乡黄桷坪,地处第二级“台上缓坡”上部,背靠悬崖。悬崖上面即为第三级“山顶平地”,悬崖上有题刻和岩墓。这里现已是粮田,至今仍称“大堂坝”。或因迷信“大堂坝”风水,民国时有陈姓人家葬墓于田间。至迟在明朝初年,定远县的大堂便由“大堂坝”下迁至第一级“沿江台地”上,清嘉庆《定远县志》明确记载,明朝的定远县城“在河东十里武胜山下”。

由于自宋元战争结束后这一带一直为官署或民居,不间断的生产和生活,使城墙遭到不同程度损毁。现存城墙为四段:天生寨段、大堂坝至五挑谷段、水坝段、电塔段,其中前两段原本连接在一起,即两端直接嘉陵江,围绕沿江台地、台上缓坡一周,其内是武胜城军事基地核心区。近代修路上山,挖断了天生寨与大堂坝的连接段,遂呈现为两段。

哨所,后世称作天生寨,又名老鸹寨,位于“台上缓坡”西侧,地处“沿江台地”东侧崖壁之上。此处地势起伏较大,形成南北条状山体,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700米。天生寨位于山体北端最高处,海拔约262米。天生寨东、西、北三侧均为崖壁,近南侧仅有一条道路与大堂坝相通,与江对岸的武德城,共同控扼嘉陵江。寨上视野开阔,寨西面及北面可望嘉陵江;寨东面可望大堂坝及山顶平地区域。天生寨略呈方形,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100米,寨内地形较为平坦,在武胜城中是最好的观察哨所,也是最险峻的堡垒。和平时期这里被改作教学场所,并以宋代当地名人安丙的谥号为名曰“忠定书院”,后来改为“天生寨”。

在“大堂坝”后方天然崖壁上留有题刻,不过这些碑刻都不是当年蒙元驻军留下的。现存四方,其中两方为题刻,另两方为墓碑记。第一幅“普泽”,隶书,阴刻,二字由左至右,字径105厘米。第二幅“威灵”,楷书,位于“普泽”题刻下方,字径20厘米。第三幅《重修墓碑记》,碑宽约167厘米、高约115厘米、底部进深4.5厘米。额上横向楷书“重修墓碑记”,碑左右两侧楷书对联:“生成山水多情趣”“□□□冠有□□”。墓碑为陈氏清末子孙为其入蜀始祖重修墓碑时所刻。第四幅《山□水秀》,碑上方为圆拱形,碑宽120厘米、高167厘米,底部进深14厘米。碑文大多风化无法识读,仅知其为陈氏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刊刻。

武胜城是宋元战争时期蒙军修建最早、影响最大的山城,是蒙元东川都帅府青居城向南推进的前沿基地,其作用集中体现在进逼钓鱼城,牵制巴蜀宋军,在蒙元争夺川东、围攻重庆、攻克襄阳等重大军事行动中都起着十分突出作用。进入和平时期,武胜城成为元明在这一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历史遗迹存留,是文旅融合的珍贵资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和喜安筑:10万助学金助力高考 两户业主家庭获助

两名今年高考成绩优异的“小业主”上台领奖(记者李乐)8月8日上午,和喜安筑业主子女助学金颁奖仪式在和喜?御景台营销中心举...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