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女远去,小河村依旧小河流淌

广安日报 2019-07-14 00:56 大字

□武胜记者站 李荣 赵倩 本报记者 尹姮/文 张启富/图

一座座古旧的青瓦木楼,一道道逼仄的石板小巷,雨后的阳光悄悄透过朦胧湿润的空气,倾洒在静谧的村庄。山泉潺潺、烟雾袅袅,只听得鸡鸣犬吠和屋中锅碗瓢盆叮当作响,流水、石桥、老街房,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优美画面……这便是武胜县龙女镇小河村的日常一景。

“小河村临江而建,其水从上游米桶沟逶迤而来,河面较窄,仅四五米宽,但河水清澈,穿老街而出,汇入嘉陵江中,故而名为小河村。”龙女镇龙发路社区支部书记陈浩告诉记者,他打小就生活在这里,听村里的老人讲,小河村的历史渊源和龙女镇的传说密不可分。

据陈浩介绍,嘉陵江临岸有一块大磐石,叫龙磐石。传说古时常有一美女坐此梳头,若有人声,则隐于江中,人们称其为龙女。明嘉靖35年(1556年),乡人集资于岸上修建了一座庙宇,正殿塑龙女像常年供奉,此庙遂称“龙女寺”。人们依寺建房,逐渐形成集市。到了清代初年,随着商贸的不断发展,房屋建筑增多,集市逐渐形成街道,遂在此设场,官方命名为“五峰场”,成为德清里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1912年,五峰场改名为龙女乡。直到今天,龙女镇仍基本保留着清朝和民国年间的建筑形态,现代主义建筑在这里鲜有痕迹。而小河村坐落的位置就是以前龙女场镇的老街,该村在2004年更名为小河村居委会,隶属于龙女镇。村内的川东特色民居大多以石头、青瓦、土木为建筑材料,随势而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相得益彰。

记者跟随陈浩走进唐昌映家的民居,推开古朴厚重的木门,沿石梯而上,整个房屋架构一览无余。中间为堂屋,作为会客、议事和集聚的地方。两旁为正房,往往是主人和次主人的居所,房内摆放着简洁朴素的木雕床,线条流畅,制作精良。而转角处大多是厨房或牲畜饲养房屋,也有的是子女等后辈的住房。相对于正堂屋,两侧的房屋叫偏房或横房,一般是供后人居住或供收捡储藏和临时性生产用房。总的来说,在建筑功能上都是围绕着当时居民的生产生活来考虑的。

漫步在老街,空气中浸润着自然草木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龙女镇境内竹、树资源丰富,主要以慈竹为主,其余有柏树、桑树、桉树、桃李树、黄桷树和其他各种杂树,几乎家家都有竹林,处处有柏桑,植被保存状态良好,生态环境极佳。在小河街19号旁,有一棵树龄200多年的黄桷树,树干挺拔粗壮,青青苍苍,默默地述说着它的悠远与沧桑。配合着老街上滞留时光的建筑与宁静,不知不觉便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始建于清代的字库塔是小河村的代表性建筑,由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字库塔又称惜字塔,是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蕴含着古人对文字的尊重。该塔为石结构,六边形,重檐攒尖顶。顶层正面为魁星造像,底层六面各开洞窟,为研究当地的历史、宗教、民俗、石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

今年6月,小河村凭借良好的自然景观、建筑风貌和民俗民风,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镇、古村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农业文明的标志,是文化的记忆。龙女镇拟将小河村作为龙女湖旅游度假区项目的延伸段,利用本地传统文化和民居住宅,拓展乡村旅游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