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把脉问诊开良方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山东法制报 2018-07-09 16:53 大字

身体出现问题要去医院看医生,若生活中出现了法律问题,则可以先去“法律诊所”。——重庆市南川区的许多老百姓都有这样的共识。 6月28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南川区,实地采访了该区通过设立“法律诊所”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普法宣传等工作的创新举措,倾听了“ 法律诊所”服务群众的生动故事。

“医生”坐诊  为群众理清法律关系

记者在南川区东城街道清桥社区采访时,社区的“法律诊所”“医生”正在就一起债务纠纷向市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以前我们遇到困难,村里处理不了,只好找街道,或者到区里。现在有了法律诊所,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咨询法律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我们的切身问题。”提及“法律诊所”,居民张大妈感慨颇深,前些年她和丈夫的两个弟弟在“法律诊所”的主持下达成赡养公婆的协议,名正言顺地支配公婆的 1000元养老保险金,并管理公婆所住房屋的产权证。之前,两个弟弟既不承担赡养义务,还四处说闲话,一度让张大妈既伤心又无助。

“群众有了烦心事,特别是涉及到专业的法律问题,有地可诉,有法可询。”南川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法律诊所”一般是由社区党委书记任主任,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任副主任,以社区(村)为依托,基层法律工作者为“医生”,邀请社区综治专干、社区民警、司法所长、退休政法干警等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士,定时定点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民事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教育等服务。

“ 以往大多是社区干部靠经验办事,能暂时缓解矛盾冲突,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该负责人说,现在采取法律咨询专家门诊的方式,为群众提供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真正做到了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家门口。

“六诊”服务  对症下药解决法律问题

不同事件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法律诊所”主要提供“接诊”“出诊”“会诊”“辅诊”“义诊”“网诊”六诊服务,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南川区法学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 患者” 来到“法律诊所” ,一般问题就由值班“坐诊医生”现场“接诊”,解答居民法律咨询,现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出诊”则主要针对出行困难又亟待解决问题的群众或需要现场查看了解情况的,开展“上门服务”。

针对重大疑难案件,“诊所” 还要协调南川区法学会组织经验丰富的法律专家、政法各部门相关人员参与“会诊”,提出法律意见建议;在涉法信访处理工作中、 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纠纷调解中、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疑难纠纷调解中,“法律诊所”工作人员还将依法指导或直接参与工作进行“辅诊”;根据普法工作需要,举办法治讲座,“诊所”还要参加大型普法活动,提供现场法律咨询等“义诊”服务。

除了以上“ 看诊” 手段,去年,南川区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依托“南川司法行政”公众号,新推出了“网诊”服务,开通网上平台,安排律师线上“坐诊”,在家动动手指也能咨询法律问题,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服务。

探索4年  建成“法律诊所”30家

“这是为我们村民搭建的一个学法的平台,把法律知识送到了我们身边。”在大观镇观溪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通过“法律诊所”提供的法律服务,现在村民们懂得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诉求也能解决得更快更高效。

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开始,南川区开始探索将法律服务力量引入农村和社区,截至今年6 月,全区已经建成社区“法律诊所”30家。如今,“法律诊所”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成为了解政策法律的“信息库”、化解矛盾的“疏导站”、减少信访的“过滤网”、提升法律意识的“助推器”。去年,南川区“法律诊所”成功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评选。

“ 建立‘ 法律诊所’ ,其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基层群众对法律需求的日渐增加。”南川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南川区从 2014 年开始探索将法律服务力量引入农村和社区。 截至今年 6月,全区建成社区“法律诊所” 30 家,实现城市社区和中心镇重点社区全覆盖,累计开展法治知识讲座 342 次,接受法律咨询 23600次,参与调解纠纷 2543 件,协助处理其它涉法事务 573件。

本报记者  张子慧

新闻推荐

“鲤鱼跳龙门”,“龙门”就在龙门峡?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果州之北30里有龙门。”后经查证,“龙门”就在今南充市高坪区龙门镇龙门峡。据《南充县志...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