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农”墨重彩绘出发展新画卷(农业篇)

广安日报 2018-06-28 01:12 大字

图为武胜县飞龙镇优质粮油基地。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玲/文 张启富/图

6月15日,在前锋区代市镇梨树村村民欧居国的梨园里,一个个金黄色的梨子挂满枝头,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已经找好销路,只待果实成熟。

前些年,欧居国的梨树树龄老化,部分树枝已经干枯,结出来的果实小、口感差,欧居国早就没有指望再用梨树赚钱。

2016年,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请来农业技术专家,对全村所有老化的梨树进行技改,在原有的黄花梨树上嫁接了翠冠、蜜梨。今年,梨树村的梨树重新挂果,即将为老百姓带来更大的收益。

这是一棵梨树的改革,通过这棵梨树的改革,我们看到了广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淘汰落后产能,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布局、做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释放农业发展新活力,助推广安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

集中连片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探索建立“产村相融、农旅结合”发展的广安新模式

地处四川盆地的广安,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水流资源充沛、土壤肥沃,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为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优越的自然基础,踏着这方充满灵气的沃土,广安农业产业发展步履坚定:2011年,广安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市;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6年初,4县区获认定省现代农业重点县……

作为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丘陵地区,广安是通过怎样的改革,让现代农业崛起的?

集中连片成规模发展是广安想到的第一招。2012年,广安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探索建立“标准建设、成片推进”的广安新模式,让现代农业开始“变脸”。

走进广安区大安镇万亩柠檬基地,是一片绿海,更是一张“名片”。这样的柠檬基地,在广安区覆盖了4个乡镇,种植面积达3.2万亩。每每看到,都让人特别震撼。

集中连片发展大规模农业,这在以前不敢想象。以往广安各区县农业发展“各自为政”,加上交通不畅、配套不全、政令难统,产业布局零星分散,成为广安农业发展最大的阻力。

破题源于一项工程。2014年6月,广安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会描绘出一张“一个环线、一个单元、一条连接线”的“111”工程蓝图:按集中成片、无缝覆盖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分区。这张蓝图,覆盖了全市6个区市县28个乡镇、267个行政村,面积达300平方公里。

敢破敢立也要敢为!从此以后,广安农业示范基地全部按田、路、渠“三网”配套建设,小田变成了大田、薄土变成了厚土,田成方、土有形、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在“111”工程的不断推进下,一个个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的产业基地不断建立,五大带状优质稻基地、八大优质柑橘产业带和五大特色蔬菜区相继落成。

产业基地建起来了,产业布局逐步优化,趁着这股劲儿,广安加快了改革的步伐。2015年,广安探索提炼出“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大农业”发展思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示范区,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走向融合,集农业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度假养生、民俗娱乐、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近郊乡村旅游目的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小长假,武胜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游客络绎不绝,这让农家乐老板杨成的腰包又鼓了一番。而更让杨成期待的是,等到年底,家里的几十亩甜橙熟了,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近年来,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走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路子,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真正帮助农民增收。(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本报讯(刘一兵武胜记者站陈本刚)“大爷,这是您的身份证,请收好。”6月4日,武胜县乐善镇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彭礼开从工作人员手中...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