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沙溪古镇
空中俯瞰沙溪老街。
唐明航拍
冷清的沙溪下街。
沙溪口码头繁华不再。
□武胜记者站姚毅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
武胜县金光乡,原名沙溪,因境内沙溪口而得名。沙溪口曾是嘉陵江边的一个古镇,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载:“沙溪,古汉初属镇,明沙溪故里也。”6月22日,“两江行”采访组来到金光乡,特意造访了沙溪古镇。
现场走访,500米老街落寞悠长
沙溪口位于金光乡吊楼村9组,地处一道山谷里,一条小溪在此汇入嘉陵江,沙溪老街便在小溪的南侧。
老街没有岔街,就一条,全长约有500米,但根据位置的高低,又分为上街与下街,中间是一道10余级的石阶相连。从房屋的结构来看,上街多为石墙房屋,年代不算久远,下街则有古老的石板街道和一些破旧的木楼。在村主任张学军的带领下,我们重点走访了下街。
下街长200余米,由石板铺砌的街面宽约5米,两侧无排水沟,但无论下多大的雨,街面也不会积水,因为石板街面中间高两侧低。街道两旁,不少房屋是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砖瓦房,其间偶尔有一两栋新式楼房,但所有相机对准的多是那些写满沧桑的一楼一底的木楼。老街上那四五栋沿街而立的木楼,几乎无人居住,透过窗棂,里面杂乱不堪,布满了蜘蛛网。
当天,整个下街,从头到尾,有人在家的也就10来户人家,其中,有一家药铺、一家饭馆和一家小卖部,也只有这3家小店才让人能嗅出一点街的味道。
然而,就是这样冷清的老街,居然至今仍在赶集。张学军介绍,沙溪口过去每旬逢3、6、9赶场,上世纪80年代,驻沙溪口的供销社主任向县上打报告,建议改为逢3、6、10赶场,“因为当10这一天,周边的几个场都不赶集,如果沙溪口当10,可能赶集的人要多一些。”
言毕,张学军话锋一转:“现在赶沙溪口的人很少了,大约从早上8点开始,陆陆续续有一些人来,但9点钟左右就散场了。一般情况下,来赶场的就几十个人。”
现年63岁的陈昌志在下街开饭馆已有9年了,是沙溪口唯一的一家饭馆。他介绍,他家就在沙溪口,为了照顾孙子,便和老伴留在沙溪口开饭馆,逢集日这天,毛收入只有100多元,而平时根本就没什么生意。以前街上还有几家卖肉的,现在仅剩一家了,也是走不了才留下的,逢集日这天,一头猪还不一定卖得完,“现在,在沙溪口生活就和住大院子差不多。”
聆听故事,村民难忘过去的兴盛
在一些年长村民的记忆里,沙溪口也曾热闹过。现年78岁的邓知万说,解放前,沙溪口仅饭馆就有七八家,栈房也有好几家,其中一家有20来间客房。
现在的沙溪口老街也不太老。现年92岁的周上生老人说,现在的沙溪口老街其实是民国时候从下游迁上来的,以前在下游大约1里路的地方,那里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瓦片,附近还有许多古墓;场镇外的江里听说还有一座过江石桥,叫南桥;江对岸叫马道子,现在属礼安乡马鞍山村。“以前礼安的人到合川,如果走陆路,就从马道子过江,经沙溪、龙女、万善,再到合川。”
按照周上生老人的说法,结合今烈面镇汉初村位置及历史上曾为汉初县城这一史实,记者推测,老人所说的这条古道,应该就是古时汉初县县城到合州州城的古道。
关于汉初县,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汉初县,本汉垫江县,宋改垫江为东宕渠县,梁武大同中,于此立新兴郡,后魏至恭帝三年,于今县西北六十里置清居郡及立清居县,以地势爽塏,故曰清居以称邑。隋初,郡废,改县为汉初县,属合州。十六年自故郡城移于今理,自唐迄今不改。”
由上可知,汉初县县治地于南朝梁时期便有城了,即新兴郡郡治,隋朝时,清居县迁于今汉初村,更名为汉初县,从唐到宋,便再没改动。而汉初县直到元朝才被废除,其前后仅为县城的历史便长达600余年,并一直属于合州。而沙溪口在历史上应是处在县城至州城的陆路主干道上的,而且又是水码头,可想而知,它当年是多么的繁华了。
尽管汉初县在元代就被废除了,但作为水码头,它的繁华一直延续到到上世纪中后期,随着水上客运的逐渐消退才最终变得清冷起来。周上生老人说,以前,人们用三句话来形容沙溪口的繁华:“日有千人作揖,万人躬腰,夜有万盏明灯。”所谓“千人作揖”,是指沙溪口外的江面上,每天有上千只小船从上而下,船夫划船的动作就像作揖一样。“万人躬腰”是指每天有很多大船在这里逆水而上,成千上万的纤夫在岸边躬着腰拉船而上。嘉陵江在沙溪口处恰是一个沱湾,水流平缓,一到晚上,便有许多船只停靠在江面上,船上灯火明亮,再加上映在水面上的无数倒影,便形成了“万盏明灯”的壮丽景象。
“沙溪口场镇之所以在民国时又上迁了几百米远,是因为原来那个地方石头多,船只不方便靠岸。上迁后,一样很闹热,直到后来有了公路,人们很少坐船了,沙溪口就慢慢冷清了。”周上生老人如是说。
淡出历史,沙溪古镇渐行渐远
根据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记载,沙溪口在古代汉初县时属镇,这一说法是可信的。不过,古时的镇与今天的镇又有所区别。
镇,最早为军事据点,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如《新唐书·兵志》载:“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到了宋代,镇的概念逐渐发生变化,主要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如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时说:“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历史上的沙溪镇,是军事据点还是人口集聚区,今已无法考证,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而今,沙溪口老街已越来越冷清,这是一个不真的事实,除了陆路交通逐渐取代水路交通这一因素外,金光乡政府很早就未在此也是一个原因。
据悉,金光乡原名沙溪乡,沙溪乡置于1951年,时乡政府驻沙溪口,但沙溪口并不位于全乡的中心位置,相对来说,还较偏僻,几年后,乡政府便迁走了。尽管到上世纪中后期,沙溪口还有供销社、食品站、信用社、粮站等,但随着今金光乡政府驻地的板桥场镇的日益兴盛,这些单位也相继迁出了沙溪口。值得一提的是,金光乡政府驻地前后搬迁了8次之多,这可算是广安乡镇中搬迁最频繁的了。
如今,沙溪口其实就是一个普通村落了。沙溪口,这个曾经的古镇,倘若不能抓住乡村旅游开发的大好时机,其淡出历史之势或许不可逆转。
新闻推荐
大黄桷树矗立在嘉陵江边的沙溪场口。黄桷树的根部与人脸颇有几分神似。□本报记者苏明朗文/图据《武胜县志1986-2005》记载:金光乡吊楼村9组嘉陵江边尚存一株树龄100年以上的黄桷树,高15米,树冠直径...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