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嘉陵第一树吊楼村大黄桷树印象
大黄桷树矗立在嘉陵江边的沙溪场口。
黄桷树的根部与人脸颇有几分神似。
□本报记者苏明朗文/图
据《武胜县志1986-2005》记载:金光乡吊楼村9组嘉陵江边尚存一株树龄100年以上的黄桷树,高15米,树冠直径32米,树围9.4米,为广元至重庆嘉陵江边的第一棵大树。
6月22日,“两江行”采访组来到金光乡,听说位于该乡吊楼村沙溪口有一棵号称“千里嘉陵第一树”的黄桷树,我们自然不能错过。
奇特的大黄桷树
沙溪口位于嘉陵江畔,这一带江水流速较缓,江岸多沙,适合停船,在水运发达的时期是嘉陵江沿线有名的水码头。这里曾为沙溪乡治所在,直到1959年才搬走,后来,沙溪改名金光乡。现在的沙溪场有一条约500米的老街,尽管规模不大,但仍然赶场,每逢3、6、10,周边乡镇,包括嘉陵江对岸礼安镇的群众都来赶场。沿着古朴的沙溪老街朝嘉陵江方向走到街道的尽头,一株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大黄桷树映入眼帘。
尽管知道县志对这棵树的记载,但看到这棵树时,记者仍忍不住感叹:不愧为“千里嘉陵第一树”!只见这棵树长在沙溪街边的岩坎上,粗大的树枝向四周伸展,形成数亩大的树荫。由于树枝太长太茂密,靠嘉陵江方向的几个树枝形成的树冠垂向地面,其绝对高度比黄桷树的根部还低。
吊楼村村主任张学军向记者说起黄桷树的三大奇特之处:其一,沙溪口涨水,先淹黄桷树树尖,后淹黄桷树树根;其二,世上多见石包树,少见树包石。黄桷树生长的岩坎边,原来为了保护树不倾倒,用大条石砌了一道两米多高的堡坎,此谓“石包树”。可后来,黄桷树长得又高又大,巨大的状根反倒把石头砌的堡坎快包完了,此谓“树包石”。其三,树皮像人脸。在靠近街道一侧的树根上,长着一个个奇怪的树瘤,确实与人脸有几分神似。张学军说,附近群众认为这是一棵神树,那一个个树瘤,是菩萨的脸。
黄桷树的树龄有待考证
这棵大黄桷树是谁栽的?树龄有多久?
当地村民对县志记载的“树龄100年以上”持怀疑态度。“肯定不止100年。”村民徐绍琼说,“我今年快50岁了,我爷爷说他小时候看到的就已经是大树了,那时至少也生长了100多年。这样算起,至少有两三百年了。”
78岁的村民邓知万对树龄有两三百年的说法持认同态度,他认为这棵树是清朝的时候栽的。谁栽的呢?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当地流传百年的故事:相传清朝时,栽黄桷树的附近原有一吊脚楼,楼下常有乞丐过夜。一日,一乞丐死于此,周围的人怕惹麻烦不敢动,几天后江对面的兰姓人家知道了,说是他们的族人,于是将尸体运回去埋了,并在此处栽下一棵黄桷树。
黄桷树这么大、树龄这么久,是怎么保留下来的呢?张学军说,上世纪60年代,“大跃进”办集体食堂,曾有人动议想砍树做食堂用具和燃料,村里的老人反对,后来不了了之;上世纪80年代,也有村民想砍树修房,被众人反对,只好放弃。
黄桷树已融入百姓生活
黄桷树因年代久远和树冠大而闻名于嘉陵江沿线,号称“千里嘉陵第一树”。邓知万说,早年,他在重庆遇到一个在嘉陵江跑过船的人,攀谈中对方问他是哪里人,邓知万说是沙溪口的,对方说知道那个地方,因为有棵大黄桷树出名。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里每年都会有重庆、南充的美术院校学生到此写生。
这棵大黄桷树因其大,附近村民给它赋予了传奇色彩。92岁的村民周上生说,大黄桷树长在龙脉嘴上,人们对它非常恭敬,“日有千人作揖、万人躬腰,夜有万盏明灯”。周上生解释其实际意思是,解放前,沙溪口是个大码头,嘉陵江上来往船只多,“千人作揖”是指划船,“万人躬腰”是指拉纤,“夜有万盏明灯”是指夜间停在码头的船多,灯光映在水中就如万盏明灯。村民们认为黄桷树是神树,多携子女拜此树为“媬媬”(干爹),在树下烧纸放鞭炮,在树枝上挂红求吉祥,渐成一方新民俗。由此,黄桷树已融入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与他们一起守护在嘉陵江边,守望家乡的日新月异。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力武胜记者站闫金强)近日,武胜县交警大队积极行动,科学安排警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无牌无证、“飙车炸街”(非法改装机动车,飙车噪声扰民)等违法行为的夜间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扣一起,进一步规范道...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