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志 鼓起钱袋挺起腰杆
□杨四海 武胜记者站 闫金强
“这还是原来的飞来石村么?真不敢相信才一年没来变化就这么大。”5月18日,来自省教育厅等单位的参观者刚走下车,就对万隆镇飞来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啧啧称赞。
飞来石村三面被重庆市合隆镇包围,地势低洼,是一个“小盆地”。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3850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1828元,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22户452人,由省教育厅对口帮扶。“村外人不肯来,村里人不肯留。”该村曹均珍老人回忆过去,如此自嘲。
“弱鸟先飞,苦尽甘来;滴水穿石,富民强村。”杨驰云是由省教育厅下派到飞来石村的“第一书记”,在走访贫困户之余,他写下这首诗勉励自己,在驻村帮扶工作中要坚决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杨驰云因村施策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抓发展、拔穷根,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曾经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正悄然转变,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飞来石村是省教育厅定点帮扶武胜脱贫攻坚的缩影。2015年以来,该厅充分发挥系统内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等优势,切实创新理念和方式,坚持产业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让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的同时,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挺起腰杆迈向小康路。
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的钱袋鼓起来
“请问还有双河香米吗?我想买20斤。”“对不起,香米已经卖完了。您可以购买香藕、香酒、香鸡等产品。”5月10日,在猛山乡双河村,省教育厅下派该村的“第一书记”王国强正在和客户谈生意。“我们村的双河五香产品在网上供不应求,今年计划扩大生产规模,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王国强信心满满地说。
2016年,王国强带领本村群众种植四川农业大学免费提供的优质稻谷新品种,命名为“双河香米”。由于这种大米的口感好,消费者纷纷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抢购。王国强趁势把村里的香鸡、香酒、香藕、香柚产品集中放在网上销售,打响了“双河五香”电商品牌,提升了农村土特产品的价值,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的根本。只有通过发展产业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贫困群众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此,省教育厅下派武胜的驻村“第一书记”陈贵均、廖树德等人纷纷开动脑筋,多方借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黄精,创新开展“借羊还羊”扶贫模式,引进业主搞林下生态养殖,吸引外来投资建设小型生态农庄……一系列举措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了。
精神扶贫让贫困群众的腰杆挺起来
5月9日晚8点,真静乡海钟村文化广场。伴随着悠扬的旋律,一群农村妇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们能够像城里人一样跳坝坝舞,多亏了李老师!”谈起这支坝坝舞队的来历,村里人纷纷称赞省教育厅下派的驻村干部李昌玉。去年,该村文化广场建成后,她争取爱心企业免费赠送了电脑、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又手把手教大家学习舞蹈,该村史上第一支坝坝舞队由此诞生,成为乡村文明的亮丽风景线。
事实上,农村坝坝舞并非海钟村的“专利”。在省教育厅下派干部驻村帮扶的白坪乡隘口村、猛山乡双河村等地,跳坝坝舞已经成为村民们的文化大餐。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省教育厅下派干部深刻认识到,当前农村群众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唯有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同步扶贫,才能让贫困群众挺直腰杆做人,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按照这一理念,省教育厅帮扶干部们纷纷行动起来,打响了精神扶贫战。飞来石村“第一书记”杨驰云充分挖掘村史文化,编制《飞来村村史》,建立“村史博物馆”,拍摄纪录片《飞来石的传说》,增强了村民们的自豪感;隘口村“第一书记”向常中策划举办了首届“隘口好人”“隘口致富能手”评选表彰活动,为全村树立了良好风气;双河村“第一书记”王国强邀请从该村走出去的四川大学博士生回村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勉励乡亲们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努力把子女培养成国家栋梁。青龙湾村“第一书记”隗送爽办起了锦绣书屋,为村里留守儿童建起了精神家园和文化乐园;锡壶沟村主任助理王显春邀请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到村里举办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丰瑞武胜记者站陈本刚)连日来,武胜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开展《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情况专项执法检查。开展执法检查前,检查组召集全体成员通过学习、...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