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生模式吹响庭院经济号角
□武胜记者站 夏俊林
近日,在忙完大春抢种之后,清平镇白果村村民何若祥并没有松懈下来,除了到玉米地里铲草施追肥外,家中小院前方那一口110平方米的池子中的鳝鱼苗还需要添食投喂,以及加注新水保持卫生。
这是何若祥投养的第一批鳝鱼苗。在年初启动这个项目时,何若祥依靠政府补助的2000元,还有村里入股投入的两万元,以“零风险、零投资”踏上了养殖脱贫之路。
今年62岁的何若祥与老伴李群碧育有一儿一女,且均成家生活在农村。何若祥的老伴5年前患上了恶性乳腺癌,为了给老伴治病,也减少儿女的生活负担,他开始寻找能够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项目。
村里的帮扶干部找到何若祥,动员他搞鳝鱼养殖这个脱贫项目,并承诺养殖鳝鱼的投资由政府和村里解决,而且年底还能分到7成利润。“稳赚不赔”的买卖,让何若祥动了心,当即拍板决定开始干。
何若祥的帮扶干部唐志军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总共修建110平方米的鳝鱼池,年初以15—20元/斤的价格收购200斤鱼苗投喂,年底能产出800斤左右成年鳝鱼。抛除人工、饲养成本,以年底市场价45—55元/斤计算,能获纯利两万元左右。而且鳝鱼养殖技术较成熟,日常管理投入劳力不多,非常适合他们家庭的实际情况。
唐志军算的这笔账也得到了何若祥儿子何勇的认可,这个曾经外出打工、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如今回家加入父亲的养殖业。除了养殖鳝鱼,何若祥还同时进行了藕鳅(连藕和泥鳅)混养、稻田鱼鸭混养。这两项加起来,年收入至少增加6000元。
唐志军说,村里类似于何若祥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还有好几户,虽然有的享受着低保政策,但他们或缺乏劳动能力,或家里离不开人,因而无法外出务工。而发展居家住房周围的庭院经济,刚好能让他们“家门口干活,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
“得了这个病以后,啥都做不成,还要花钱,简直就是儿女的拖累。”61岁的李群碧对此深有体会,自从做手术后,后续的日常治疗费用让她“愁得不得了”。但是,村里热火朝天的产业发展又让她放心了不少,因为村里的日子好过了,她的日子也会好起来。
白果村积极发动村民利用闲置房、院坝地、林地、房前屋后,利用“鳝、鱼、生猪、水果”互生模式发展庭院经济,再把产品放到农村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武胜特色微商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凡是挂在网上销售又带“土味”的农产品,很受消费者青睐。
据了解,白果村现有贫困户91户,他们或多或少从事着庭院种植养殖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相关专家在武胜开展***调研时指出,将扶贫项目直接放到贫困户院落或房前屋后空闲地,看得见、摸得着,既解决了扶贫项目实施管理难、产权界定难等问题,又把闲置的庭院资源转变成脱贫增收的有效资产和资本。
“让农民不再为种地而种地,要大力发展休闲农庄、绿色食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升级。”在四川省***课题调研座谈会上,与会者认为,庭院经济有利于贫困户“摘帽”,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长效机制,让“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露任思潼马秀武胜记者站陈本刚)5月15日,共青团武胜县委、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飞龙镇“童伴之家”爱心驿站,开展“心手相牵·快乐成长”关爱贫困村留守儿童活动,为在本月出生的3名留守儿...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