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制种基地的兴衰
扶手村水稻制种基地一角。。
□武胜记者站 文伟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在武胜县,说起华封镇,人们往往会提起该镇的水稻制种,那曾经是该镇极为兴盛的产业,也成为不少农户的甜蜜记忆。就此,月日,记者来到华封镇扶手村,发现水稻制种这项产业的荣光已不复存在。
制种一年,当种普通水稻三年
“前些年,制一年稻种,当种三年普通水稻。”扶手村曾是华封镇制种产业的核心村,也是全镇发展制种产业最早的村,水稻制种在该村已有近年的历史了。
据村主任王仁贵回忆,最早时,村里各家各户都参与制种,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相比种普通水稻,制种的活儿很多,特别是要除去稻田里的杂物,而这只能靠人工下田一株一株地拔掉,是一份细致活,很耗时间。到了扬花期,还必须用长竹篙在制种田里一行一行地赶,以达到授粉的目的。而这段时间,已进入盛夏,劳动者
的辛苦自不必说。由于双手长期在稻叶之间晃来晃去,也常常被划出不少伤痕,汗水浸渍后更是疼痛。
尽管如此辛苦,但参与制种的村民仍觉得很划算。王仁贵以年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年农民交谷种给公司的价格是元/公斤,而市场上普通稻谷的价格最高才1.8元/公斤,一亩制种水稻可产稻种公斤,一亩普通水稻可产公斤,两相比较下来,制一年种,要抵种植3年普通水稻。正因如此,村民们参与水稻制种的积极性很高,在年前,村内每年制种面积一直保持在亩左右,全镇则保持在每年近亩的水稻制种面积。
劳动者老年化,制种面积逐年缩减
参与水稻制种虽然比种植普通水稻要强很多,但也不得不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劳动者老年化。
王仁贵说,这些年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钱了,岁以上的有劳动力的村民也不愿意在家务农,坚持参与水稻制种的都是些老年人,随着岁数的逐年增加,干起活来也越来越吃力,于是参与制种的人数近几年急剧下降。有些老年人虽仍然可以勉强做下去,但在外挣到钱的儿女都反对父母再干下去,希望他们在家安享晚年。
从年起,村里水稻制种产业明显走下坡路了。年,村上为了稳住这一产业,同时也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又统一集中租下稻田亩,全部实施水稻制种。“农户自己制种,可以不计工价,但村上统一租地用工,就必须给租金和工钱了,而且工价还不低,至少元一天。一年下来,村集体其实也没有多少落头,不过农户通过参与村集体用工而增加了收入,这也很不错。”王仁贵如是说。
资金回笼不畅,制种产业或将终止
让王仁贵没想到的是,本来没有赚到钱的村集体从去年开始更是雪上加霜。
“这几年,制种面积急剧下降,公司的效益也跟着下降了。”王仁贵说,年,包括村集体租地制种面积在内,全村制种面积总共才亩,将种谷交给公司后,村集体和制种农户却迟迟得不到钱。
原来,在镇内长期负责收购稻谷的,只是公司的委托人,其实质就是一个中间商。据中间商介绍,这些年来,他在业务上一直与资阳的一家种子公司联系,去年,他将收来的种谷交与公司后,公司却未付钱,以至于自己不得不分期垫资,先将农户的钱给支付了。但至今,资阳那边的公司仍欠他多万元。
“今年,我们把种谷交出去了,但还有不少钱没有收回来。”王仁贵说,如果钱兑不了现,明年肯定是没法再制种了,不仅是扶手村,镇内其他村也都是一样的想法。
或许,华封镇的水稻制种产业将就此画上句号,但回首,那也曾算一段美好的记忆吧。
新闻推荐
href="https://m.yybnet.net/guangan/wusheng/201612/5772221.html">华封:武胜县城的菜园地
张顺红正在菜地里除草。□武胜记者站文伟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位于嘉陵江畔的武胜县城,有两座跨江大桥,但一过桥,就不再是县城所在地沿口镇的范围了,而是武胜县的华封镇。这样的布局,自然带动了华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