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巨变“引路人”
□武胜记者站 闫金强 本报记者 胡苗
2015年8月以来,武胜县鸣钟乡小寨村建成了800亩水果产业基地;通村、通组水泥公路连接成网;打造传统院落、推进“三建四改”——
“今后要在公共服务中心设立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地点最好靠近产业基地。”“公共服务中心占地面积不小,尽可能少占用村民的耕地。”……近日,在武胜县鸣钟乡小寨村村活动室里,该村驻村工作组的成员们正热烈地讨论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选址的问题。
像这样探讨问题的热闹场面,自2015年8月在武胜县粮食局下派的3位驻村工作组成员就位后,便时常在村活动室展开。“到了小寨村就要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分子,就要当好小寨村脱贫攻坚的‘引路人\’。”该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组组长邓勇说。
正是因为3位驻村工作组成员团结一致,小寨村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巨变:积极动员在外乡友回村兴建起800亩水果产业基地,为村民们打造了脱贫增收的“火车头”;通村通组水泥公路连接成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村民们加速奔小康;打造传统院落、推进“三建四改”等,村容村貌大改变……
打造致富的“火车头”
走马上任后,邓勇与驻村工作组成员刘权新、邓世军一起,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全面摸排村情,他们发现小寨村的基础条件并不差,全村却有贫困户57户17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5%。
“症结”何在?“村里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占70%,缺技术、缺劳力的贫困户占18%左右。”驻村工作组成员心里明白,这部分群众若单纯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十分困难,必须得打造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火车头”。
挨家挨户走下来,发展思路在驻村工作组成员的脑海中也越来越清晰。2015年初,本村的在外能人刘敏回乡,以81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甜橙。“何不说服他将周围村民的土地也流转下来,扩大产业规模,让因病、因残,缺技术、缺劳力致贫的群众‘坐地生财\’呢。”大家聚在一起想好了办法,于是,工作组成员与村干部商量后,一边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共商发展之策,一边跟随乡上领导多次到成都拜访刘敏,希望他能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
然而在召开的村民大会上,不少村民并不愿意流转自家土地,该村7组的贫困户江世亮就是其中之一。邓勇就上门给他做思想工作:“你家的几亩地全靠你的老伴来种,一亩水稻除去种子、人工成本,最多赚300元;而将土地承包给业主,一亩地每年的租金是810元,要多收入500余元。”细算下来,江世亮不但投了赞成票,还帮忙说服其他持反对意见的村民。如今,江世亮家流转了2亩多地,一年能有近两千元的租金,农闲时他的老伴还能在基地务工,每个月有5-6百元收入。
雨后,位于村口的产业基地里,甜橙树青翠欲滴、柠檬长势喜人,几位村民正在葡萄园里进行秋管。“在工作组成员的帮助下,我们基地的甜橙树不但嫁接了鹅蛋柑等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还种植了柠檬、葡萄等水果,今后开发休闲采摘农业,一年四季都有水果供游客采摘。”该基地负责人说。
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看到驻村工作组成员,正在产业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易佑平高兴地上前打着招呼。“老易的‘精神头\’跟从前大不一样了。”走在产业便道上,邓勇告诉记者,年近六旬的易佑平在养女出嫁后,靠着低保独自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生活,整日愁眉苦脸,一说话就唉声叹气。
今年6月,在驻村工作组成员的帮助下,易佑平成功申请到危房改造项目,破烂的土坯房摇身变为牢实的砖瓦房。易佑平开心地说:“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心里真舒坦。”7月,易佑平搬进了“新房”,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他不但主动找到邓勇帮忙介绍他到产业基地务工,还主动在家里养起了不少鸡、鸭。
“作为驻村工作组成员,就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驻村工作组成员刘权新介绍说,他们积极运用所在单位——县粮食局的行业优势,对全村贫困户、种粮农户提供粮食产后烘干服务,同时以高于市场价0.1元/公斤的价格,上门收购粮食。此外,小寨村驻村工作组成员还联系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送技术进农户”活动,向粮农介绍新品种,传授科学种田技术、粮食保管新方法,推荐农药安全施用方法,并邀请专家、技术能手现场指导业主、农户进行果树维护,直接促进了小寨村脱贫攻坚工作又好又快开展。
新闻推荐
村民在修建山平塘,保障生产用水。村民在采摘通过提纯培优后的蜜柚。近日,武胜县猛山乡大石村村民在采摘蜜柚。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该村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产业建设为支撑,科学谋划、统筹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