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之时话中秋 本报记者 赵娜娜 林茂春 彭林 文/图
邵金元正在选购散装月饼。想到中秋节一家人能团圆,彭福怀工作起来也充满了干劲。刘伟正在为家人选购月饼礼盒。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又到一年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最常见的活动便是吃月饼、赏明月,寓意团团圆圆。为探寻丹棱百姓的中秋记忆,反映当下丹棱群众月饼上的甜蜜生活,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不同年代的当地普通老百姓,聆听他们的“中秋心语”。
中秋心语
儿孙们身体健康 家庭幸福事业成
人物 名片
姓名:邵金元
年龄:86岁
今年83岁的邵金元老人家住丹棱县杨场镇朱沟村3组,其老伴胡秀芝今年74岁,两位老人一直居住在乡下,对丹棱乡村的青山绿水情有独钟。
9月9日,见到邵金元时,他正在杨场场镇上的一家糕点铺买月饼,脸上充满了慈祥的笑容。“现在的日子好了,不像小时候食不果腹,吃的是青菜萝卜,一年到头难得沾点荤腥,中秋吃月饼更是奢望。”谈及中秋记忆,健谈的邵金元老人便打开了话匣子。
邵金元有5姊妹,他排行老大,因为多种原因,5姊妹中最终只有3人长大成人。邵金元从小跟随母亲定居在外祖父家,5口人蜗居在一间半的茅草屋中。“当时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觉得很幸福了,完全没有想到还能过上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邵金元说,他吃的第一个月饼,还是其外祖父骆建生拿给他的点心。“虽然当时一个点心被几个表兄弟共同分享,到自己手中所剩无几,只能尝尝鲜。但现在想想,那是我吃过的最甜最香的东西,因为长辈教会了我们分享和珍惜。”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子越过越好,猪肉逐渐摆上了邵家的餐桌,但是数量非常有限。“在那个年代,中秋节能够吃上一顿肉,就是最幸福、最富有的事情。”邵金元回忆道,他后来娶了同村的胡秀芝,“我岳父家的条件比我家要好很多,每到中秋节,我会带上妻子去她娘家。”
据邵金元介绍,当时的中秋节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在节日前夕,一家人要把收割的稻谷碾碎,然后打成糍粑,简称“打糍粑”。“可以说打糍粑陪我度过了很多个中秋节。晚上,一边吃糍粑,一边和亲人围坐在院坝,欣赏天上圆圆的月亮,其实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邵金元说。
现在,邵金元已经四世同堂,儿孙成群,他和老伴儿在乡下颐养天年。每逢中秋节,儿孙们便会不约而同地买上各类瓜果和多种口味的月饼回到乡下,看望两位老人。“吃过晚饭,一大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院坝,抬头欣赏天上的圆月,讲述中秋故事,共同忆苦思甜。”邵金元说,儿孙们十分孝顺,他们的晚年生活很快乐。
“中秋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孙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采访结束时,邵金元老人表达了他的中秋心愿。
中秋心语
传统节日不能忘 亲人相聚就是福
人物 名片
姓名:刘伟
年龄:25岁
“马上要过中秋节了,买点月饼回家和家人团聚,二叔一份、舅舅一份……”9月10日,离中秋节还有4天,刘伟便急切的张罗着为家里人准备节日礼物。他说,“中秋节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要有月饼才叫团圆。”
今年25岁的刘伟是广安市武胜县人,2014年毕业后便来到丹棱县机械产业园区一企业工作,今年刚结婚,因为工作原因,他很少回家和父母团聚。“中秋节要放3天假,趁此机会和妻子回武胜与父母团聚。”刘伟说,自己虽然是90后,但是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追求潮流和个性化,很在意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
被问及儿时的中秋节记忆是怎样时,刘伟不加思索地说:“月光下,待在父母身边,一边听他们闲聊一边吃着香味扑鼻的月饼,就是轻松和幸福。”
“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过中秋节很隆重。”刘伟说,节日这天,与家人真正的团聚是在晚上,所以长辈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丰盛的晚餐。一大早,母亲便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父亲则会因为连夜从外地赶回来多睡一会儿,爷爷、奶奶也不闲着,抓鸡捉鸭……“我的任务也很艰巨,要跑到村里各亲戚家里,通知大家到我家团聚。”刘伟说,那时候农村电话还没有普及,传话捎信只有靠走,途中难免会遇到玩伴,正事一下被抛之脑后,直到午饭时间,在父亲的呼唤中,才想起还有事情没做完。随后,便是又一次教育,年年如此年年搞忘。
经过全家人一天的折腾,皎洁的月光下,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一桌的美食让刘伟和同龄人沸腾起来,争抢着吃同一道菜,满院子都是他们的声音,时而也有长辈的一声“慢慢吃,不要抢”。饭后,爷爷奶奶便会拿出月饼和精心准备的糍粑,放在月亮下,供了月亮,再分给大家吃。“一边吃着香甜的月饼,一边依靠在父母身边,听他们讲故事或闲聊,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感觉真是轻松和幸福。”
“月饼是圆形的,分着吃,代表永远团团圆圆,糍粑粘结成团,寓意家人永远连在一起,和睦团结。”刘伟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慢慢明白了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和糍粑的道理。现在生活节奏快,很难有机会回到过去,但过去的记忆,已深深地印刻在他脑海中。“传统节日不能忘,传统过节方式不能忘,它是亲人间情感的连接。”刘伟说,此刻,他已是归心似箭。
中秋心语
十五月圆人团圆 团圆饭里寄相思
人物 名片
姓名:彭福怀
年龄:52岁
9月9日,彭福怀和往常一样在丹棱县某机械有限公司制齿车间内来回穿梭,巡检产品质量,查看设备运行状况,调配人员等,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52岁的彭福怀是丹棱县杨场镇大兴村人,在公司担任制齿车间的工段长。“我做这份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彭福怀笑呵呵地说,他主要负责制定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质量、调配机器设备、质量巡检等工作,手下共有14名工人、22台机器。
据彭福怀介绍,他和妻子原本都在同一个公司上班,妻子原是质检部经理。今年6月,妻子退休去了绵阳带孙子,于是彭福怀就一个人留在了丹棱。“说不想他们是假的,但是没办法啊,儿子儿媳有他们的事业,我不能拖他们的后腿。”彭福怀说,自从妻子去了绵阳之后,微信便成了他们一家人主要的交流工具,没事发发语音、视频通话,便可聊解思念之情。“我手机里还保存着今年年初一家人去丽江旅游时拍的照片,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一眼。”
“好在儿子孝顺,经常会给我打电话、发语音,让我一个人照顾好自己。”彭福怀说,昨天儿子还与他进行了语音聊天,让他“少喝酒多注意身体”,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温暖。
中秋节即将来临,尽管彭福怀告诉他们时间紧,不用回来,但妻子、儿子、儿媳还是坚持要带上孙子一起回丹棱。“我儿子说,中秋节就是要一家人一起过才叫团圆嘛!”彭福怀说,回来也好,他有点想孙子了。
俗话说:十五月圆人团圆。这也是彭福怀一家人的中秋观念,一家人聚在一起做一顿团圆饭,唠唠家常。“其实中秋团圆更多地体现的是父母、子女之间情感的联结和传承,是一种很必要的形式。”彭福怀说,他认为中秋赏月、猜灯谜、吃月饼这些习俗,其实都是为了让一家人能够聚到一起。
当被问及小时候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中秋记忆时,彭福怀坦言,其实对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能够吃饱、能够吃上肉就很幸福了,对于节日的形式并没有条件去实现。吃上一顿肉,到亲戚家串串门,就是他的中秋记忆。也许正是因为儿时的中秋记忆,才让彭福怀对中秋节吃团圆饭有了很深的情结。
新闻推荐
本报讯(武胜记者站江琪)年以来,武胜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在全县建成幸福美丽新村个。该县坚持创新、协调、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