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史馆里忆乡愁、话发展

广安日报 2016-07-12 23:27 大字

□武胜记者站 陈本刚 本报记者 胡苗

7月6日,几名少年正兴致勃勃地参观武胜县飞龙镇五家岩村村史馆。对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李佳鑫来说,不少展陈在村史馆里的物件仍是新奇玩意儿。“这个扳钻我还是头一回见到。”李佳鑫一边参观,一边高兴地对小伙伴说,“你们快看,这个风车是我们家的。”

“今年5月,我们通过收集整理村民们过去使用过的犁、耙、石磨等农耕工具,多次走访村民、查阅相关资料,建成了村史馆并向村民开放。”五家岩村“第一书记”骆岗告诉记者,建立村史馆是为了让村民们,特别是年轻一辈直观地了解本村生产生活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在品味传统文化之时凝聚发展动力。

在骆岗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村史馆。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五家岩村的由来与村情的相关介绍,接着便是石匠工具展示区和木匠工具展示区。骆岗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一个大型的采石场,不少村民都是石匠,还有一些村民精通木工活,并且凭借手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这边展示的是本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产业发展之路。”顺着骆岗所指,记者看到有“手编蒲扇工艺之乡”“竹丝画帘传承之地”“武胜养蚕产业第一村”三大展示区,“以前五家岩村的产业十分兴旺,是许多人羡慕的先进村,后来随着工厂外迁和产业的萧条,村子逐渐沦为后进村,2014年被评为省级贫困村。”骆岗说。

今年54岁的村民李昆学亲眼见证了村里产业的兴衰变化。现在,李昆学是五家岩村唯一一位仍在制作、售卖蒲扇的手艺人。“上世纪70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蒲扇,我们村的蒲扇享誉全县。”回忆起当年的盛况,李昆学很自豪。当年,在飞龙镇供销社的支持下,五家岩村发展起葵树产业,大规模制作蒲扇,然后由镇供销社统一收购销售。“现在大家都用电扇、空调,蒲扇早就不吃香了,现在每年最多能卖100多把蒲扇。”

看着院坝前稀稀拉拉地长在庄稼地里的葵树,李昆学有些失落。“上世纪80年代,我们村的‘五家岩村团支部竹丝画帘美术厂\’,是本地第一个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竹丝画帘的工厂,有40多个村民在厂里做工。”李昆学告诉记者,当时村里的蚕桑产业也发展得很好,最鼎盛的时期全村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养蚕,是武胜县当之无愧的“蚕桑产业第一村”。“现在我们村落后了,多希望村里能有一个支柱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很高,目前我们正在争取一位种植业主,计划流转350亩地种植油用牡丹。”骆岗告诉记者,油用牡丹不仅具有观赏性,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新兴产业。“如果能成功引进该业主,村民们就能有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变身产业工人,村里的贫困面貌定能随之改善。”

新闻推荐

学习就业技能 助力脱贫致富

本报讯(向桂花武胜记者站闫金强)“欢迎大家参加技能培训班……”近日,县人社局针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的第一期就业技能培训在武胜嘉陵职业技术学校开班,来自全县31个乡镇的72名贫困劳动力将参加为期...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