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嘴遗址寻迹
龙嘴遗址。
□刘敏文/图
得知“两江行”采访组4月14日要去武胜县真静乡采访,笔者便提前对这片区域的人文历史进行梳理。翻开以往收集的资料,逐一查看真静境内的文物信息,发现这个乡镇的历史文化还比较厚重,除了有享誉川渝两地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燕子岩摩崖石刻,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又新发现有10多处历史遗存,这些足以说明真静乡是嘉陵江畔一处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乡镇之一。
职业的敏感告诉我,真静地域虽不算广袤,但它与嘉陵江相依相伴数亿年之久,难道除了古建筑、石窟石刻之类的文物外,就没有古代人类栖息过的遗址遗迹吗?随后,我翻阅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几年前一份关于嘉陵江、渠江流域的考古调查报告,居然找到了一处与真静相关的宋至明清时期的古遗址——龙嘴遗址。调查报告记载:“2009年2月15日,星期天,阴-雨。约8点半,赶至真静乡观滩村沿江一带,如潘家河坝等地展开调查。约9点半,在真静乡观滩村六组龙嘴发现一处古代遗址,文化层距地表约80厘米,厚约10厘米,包含大量木炭、青花瓷片、粗瓷片、灰陶片等,为明清时期文化堆积,将其暂命名为龙嘴遗址,年代为宋至明清时期,面积约200平方米(20×10米)。”虽然龙嘴遗址的时代并不久远,但从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遗存类型看,却显得非常重要,即指遗存类型的完整性。可以说,龙嘴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真静乡历史文化类型中“遗址”类的空白。此次“两江行”真静采风,龙嘴遗址不容错过。
4月14日下午3点多钟,“两江行”采访组来到真静乡观滩村。村支书告诉我们,大家现在采访的地点是观滩村三组,要考察龙嘴遗址,要到观滩村六组,距离此处还有两里多路程,前方是乡村泥石公路,天又在下雨,不宜行车。为了考察龙嘴遗址,我与当地村民一起,冒雨急步向六组走去。
从观滩村三组出发,沿着蜿蜒的环山泥石公路行进约1公里,便来到了观滩村六组的地界。从高处往下看,观滩村六组的地貌后为深丘石梁,深丘之下为嘉陵江的二、三级台地;台地呈不规则的半月形,内圆外直。台地前有嘉陵江从南向北流淌。这样的地貌,在风水学上称得上是一方宝地。据村民介绍,六组的地貌很有特点,从高处往下看,像一巨龙之嘴,嘉陵江就像蛟龙吐水,故称此处为“龙嘴”。
从乡村公路下行,便来到观滩村六组的腹地,我们发现二级台地上有一处溪沟,两侧为斜坡,上为农耕地。我先在斜坡壁坎寻找古遗址文化层,未果,再爬上沟坎进入农耕地,沿地坎前行不到30米,终于发现了一处距地表高约米许、宽近两米的灰坑。灰坑是考古学的专用术语,是古代人类留下的遗迹之一,其中包含物较之建筑遗迹、墓葬更为丰富,包含了很多当时在此生活的人们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物品(如陶器等),土质较同一地点的其他土壤要软,主要由废弃的水井、窖穴等形成。龙嘴遗址的这处灰坑属于垃圾坑,是古人利用自然形成的洼地来做垃圾坑的。
仔细观察灰坑,由上至下逐层发现有清、明、宋的陶瓷器物残片,并有分层现象。这里说的分层现象,指的是遗址中的文化层。文化层也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龙嘴遗址的这处灰坑的分层现象主要表现为:上为耕地层,继为清代文化层,再为明代堆积层,后为宋代文化层。
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天公不作美,雨愈下愈大,这次寻迹真静古代遗址之行只好作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考古同仁提供的资料信息,我们如愿以偿地找到了该乡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处古代遗址。
新闻推荐
□武胜记者站江琪本报记者胡苗6月13日中午,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7组村民秦世友与妻子又在鸡舍里忙活,悉心喂养300只“农凤鸡”。“这是我家脱贫致富的‘宝贝\’。”看着一只只争相抢食、长势喜人的...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