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谢吉钊:勾勒关爱蓝图的“追梦人”

广安日报 2016-04-21 01:34 大字

□卿瑶

在武胜,有一位71岁的老人,他退而不休、奋斗不止,在10多年的时间里,坚持奔走在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台前、幕后,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迹演绎了一出让人动容和敬佩的“关爱大戏”。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他把这些当成了自己的生活和责任。他,就是武胜县关工委执行主任谢吉钊。

退而不休,敢于攻关的“倔老头”

2004年,谢吉钊受县委、县政府委托,主持县关工委日常工作。接过担子,谢吉钊才发现,关工委工作面临无班子、无资金、无经验等具体问题,肩上的担子不轻。要不要退缩?他曾犹豫过,但生性倔强的他硬是凭着一股“既然来了就要做好”的劲头坚持了下来。

没有人员,就打电话、上门拜访甚至不惜“几顾茅庐”做深、做透受邀人员的思想工作,一番“软硬皆施”后,一些有威望的退休老领导终于答应了复出;没有资金,就多汇报、多跑腿争取财政或社会企业、单位的支持;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索。

特别是这一年多来,谢吉钊身患胃病、肩周炎多种病痛,但他还是坚持工作,下乡督查、请示汇报、争取支持,从不请假休息。为起草好每年的工作要点,他带领县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到外地学习考察、“取经”,又进机关、下村镇、去学校调研,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后,他亲自撰写每年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要点。在同层办公的在职干部职工都说:“谢主任的工作劲头连我们年轻人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老干部真是国家的财富和我们学习的榜样!”

谢吉钊的努力,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关工工作纳入党政工作日程,县委4位常委、四大班子分管领导、34位部门领导进入县关工委领导班子,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关工委主动作为,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关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关工工作经费、人力、阵地得到有效保障。全县建有关工组织4274个,实现县、乡、村(社区)三级全覆盖,队伍由之前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21188人;“关工工作七步工作法”“法制副校长”“品行培养结对帮教”、“红色夏令营”等“武胜关工工作模式”都得到了肯定,县关工委7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去年荣获全国先进,谢吉钊个人还被评为国家和省先进个人。

身体力行,做帮教青少年的“践行者”

当一张张贫困学生家庭情况统计表放在谢吉钊面前时,他就下定决心尽全力帮助他们。但全县贫困的孩子还有很多,如何才能扩大帮教范围?经谢吉钊和关工委几个老同志研究后,在全县发起了品行培养结对帮教活动,发动了80%的在职干部和40%的退休人员每人结对一名生活困难或品行方面存在问题的孩子,目前全县30790名关心下一代志愿者结对帮教31000余名困境青少年。这些青少年从不同角度受到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他们正在志愿者的帮教下健康成长。

对于家庭特别贫困的孩子,谢吉钊亲自结对,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困难。不仅捐出自己的养老金5000余元帮助他们,给他们送去衣物等生活物资,还多方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帮助他们。万隆小学五年级学生赵丹的父亲生病在家,无生产能力,母亲残疾不能正常行走,姐弟俩的生活和学习只能靠到处借钱维持。在谢吉钊的帮助下,现在他们每个月有300元的爱心款,加上低保,总算是解决了吃饭、上学的问题。

从2012年开始,每年7月,谢吉钊都亲自带领近100个孩子去重庆烈士墓、渣滓洞、白公馆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三峡博物馆、科技馆,让孩子们拓宽眼界,健康成长。

锲而不舍,处处都有关爱的身影

谢吉钊常打趣地说:“我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也有自己的中国梦。我希望,全县人人都是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处处都有关爱的身影。”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谢吉钊用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该县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画卷增添了几笔熠熠生辉的亮丽色彩。他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武胜县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为爱心人士、企业搭建可靠的捐赠平台,使他们愿意捐赠、放心捐赠、长期捐赠,解决了青少年帮扶资金“断链”问题,让帮扶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5年来,该协会已筹集爱心捐款633万元,救助残疾儿童、贫困学生8887人次,开展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型活动20余次。

他积极探索,依托农村书屋在全县建立了550个村(社区)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组织号召全县各界向中心捐赠青少年读物3万余册,缓解了全县5万余名留守儿童课外读书少、假期无去处的问题。他大胆创新,建立村(社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采用政府投一点、社会筹一点、部门帮一点和先易后难、分布实施的办法,建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截至目前,在全县村(社区)已建成209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全县经历了从无有,从有到逐步发展壮大的发展历程,为青少年的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谢吉钊用执着和胆识不断勾勒、描绘他的关爱蓝图,也在用行动带动着周边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接过他肩上的“担子”奋力前行,尽管前方仍有难关,但相信只要爱心还在,关爱的脚步将不会放缓。

新闻推荐

一座碉楼,竟能容纳整个村小

碉楼外景。碉楼石拱门上刻着“南溪棕湾小学”。□武胜记者站闫金强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参加“两江行”采访以来,记者见过不少碉楼,但3月23日,记者在武胜县清平镇进行补充采访时,该镇棕湾村的一座碉楼...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