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竹席当“门帘”

广安日报 2015-11-27 04:01 大字

罗忠恕,字贯之,号之道,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人。1903年3月出生,1985年4月病逝于成都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82岁。

罗忠恕青少年时代先后在南充、阆中、成都等地求学,参加过“五四运动”。1922年考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以下简称华大)深造,担任学生会执行主席,曾组织领导数千同学声援1926年8月发生的“万县惨案”。1931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研究生院,获哲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并因学业优异、表现突出,荣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金钥匙”奖。1931——1937年,先后任华大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务长、文学院长。1937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中国和西方哲学。1946年赴欧美各国考察、讲学,并担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哲学顾问,代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席哲学会和英国亚里斯多德学会,与英、美、法、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的大学教授研究学术问题。1948年,美国韦里斯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并聘请他去任教,被罗忠恕婉言谢绝,毅然返回祖国。回国后,再次担任华大文学院长、哲学系主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罗忠恕外出求学多年,随身的行李就只有一个打满补丁的布口袋。一次,他的朋友去他家里探望他,见他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连个门帘也没有。平常遇到刮风下雨,就只好用席子遮挡。他一生清正廉洁,即便1952年在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任校部委员、外语系教授及心理学、公共课教研室主任时,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还经常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接济贫困学生,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妻儿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一日三餐就仅靠红薯和几根青菜充饥。

罗忠恕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遭受残酷迫害,但却始终坚信党总有一天能把问题弄清楚,重登讲台。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组织给他落实了政策,他的心情无比愉悦,多次表示要在有限的晚年,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的时刻,他发表诗作《党,我的母亲》,向党倾诉了自己的一生,表明了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决心。

罗忠恕的一生,不为名,不图利。退休后相继在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等校任教,全尽义务,不计报酬。1980年,他还从多年的积蓄中,拿出现金1000元捐赠办学。他治学勤奋、严谨,曾荣获四川省优秀科技论文奖、四川省科技协会先进工作者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殊荣,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由衷敬佩。在病中,仍然勤奋工作,眼睛几乎失明,还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搞翻译,直到病危通知书送到家里,他还在写,不停地写……真正实现了自己生前“我要一直为党和人民工作到死”的铮铮誓言。

(谭精华整理)

新闻推荐

科技扶贫拔穷根

本报讯“有了邓教授担任科技顾问,我又有信心种植冬枣了。”近日,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村民谢俊华对记者说。几年前,他试种了10多株冬枣,由于不懂技术,冬枣树要么不挂果,要么没长熟就掉果。前不久,四川农...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