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楼时代如何再续邻里情?

广安日报 2015-08-13 04:47 大字

□本报记者 卢琴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原本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高楼时代,匆忙的生活,互不往来的状态,阻隔了毗邻而居的欢乐。对于你的邻居你认识多少?了解多少?

有一种留恋叫“邻里情深”

8月10日,记者来到武胜县中心镇丝绸厂的家属区,这里曾是一个拥有3000多职工的大企业,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宿舍楼里活跃着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喧闹的楼层和常年开着的路灯彰显着这里曾经的热闹。

颜云慧曾在这座宿舍楼里生活了10多年。她说:“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门都是开着的,拿着水杯挨家挨户去找开水是常事,有时候吃饭的时候想起一个什么事,端着饭碗就跑到邻居家里去了,一边吃饭一边和别人说事情,一点也没有距离感。”

颜云慧还记得她刚生下儿子的时候,丈夫在乡镇上班,父母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弟弟的孩子,她休完产假后就没人帮着照顾孩子了,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邻居对她说:“你放心上班,上班时间我帮你看着孩子,谁没有个困难,不就是给孩子喂喂奶换尿布吗?我都带过好多孙子了,没问题的。”那时,颜云慧心里充满感情,她切身感受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

谁家炉子灭了,邻居就会来帮忙;谁家农村的亲人送来新鲜樱桃,都挑一些好的转送给邻家;谁家孩子没人看,邻居帮照顾;谁家办喜事,大伙齐帮忙……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在这个宿舍楼里,早已习惯成自然。

有一种冷漠叫“随手关门”

“隔壁邻居姓什么、从事什么工作?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那就更不清楚了。脸熟的在楼梯间碰到点个头,更多的连招呼都不打。”提到如今的邻里关系,家住西溪新城某小区的沈宁深有感触。搬到这个小区三四年了,除了同住一个小区的好朋友和儿子幼儿园的小伙伴,沈宁几乎不认识什么邻居,更谈不上交往了。

今年34岁的沈宁,是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他说:“我在虚拟空间里可以通过跟帖、发帖和陌生人交流,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主动和陌生的邻居攀谈,第一不知道为什么要跟邻居聊天,第二不知道该谈点啥。”

而退休后住女儿女婿家的张阿姨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吵着要回老家。“邻居一个都不认识,每天做完家务就是看电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有次买菜回家时扭伤了脚,一瘸一拐,又拎着好几袋东西,特别希望有人帮一下,可小区里来来往往的邻居没有一个停下来帮忙的。也不怪人家,都不认识嘛,凭什么要帮你?”张阿姨自嘲地说。

市民蒋希红告诉记者,单元楼里住户的关系不太好处。“有的人垃圾就放门口,发臭了也不扔;还有的人喜欢养狗,狗不拴起来,还随地大小便。”

与邻为善不隔心

“每个人内心都有交往的欲望,关键是如何激发。”西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希望通过举办一些活动,为大家找共同话题。”

在西溪社区里,阳光西岸小区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了团年聚会,在小区的体育场地摆了一百余桌坝坝宴,在过年前夕邀请小区业主共同聚会,增加邻里之间的感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邻里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已退休的周老师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方式和心理的综合变化。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而且现代人希望拥有更多的私密空间,和他人交流的欲望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而高楼大厦的住房布局设计,在空间上也阻隔了人们的交往。再加上网络兴起及现代休闲交流方式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些都减少了邻里互动。

“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周老师认为,相互信任才是邻里间交往的感情基础,无论是谁,都应该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主动加深彼此了解。同时,倡导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居民参与度,对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将大有益处。

记者感言

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重视邻里关系要从建立人际间的信任开始,只有融洽的居住环境,才有安定的幸福家园。因此,与邻为善,谦和礼让,大度包容,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别人的好邻居。

新闻推荐

依托“乡愁”打造乡村旅游新景点

□武胜记者站张建斌本报记者卢琴“我天天跑来看他们施工,看我们村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原来我们村也可以变这么漂亮!”近日,记者来到武胜县三溪镇观音桥村烂朝门院子,今年60多岁的村民张玉华看到自家被...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