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90后女孩挑大梁

四川日报 2014-09-05 12:18 大字

竹丝画帘重新开张

□本报记者 程文雯

“这些竹丝画价值很高,一定要轻拿轻放。”8月18日,在广安邓小平故里景区游客服务大厅里,武胜竹丝画帘馆总经理陈美勰正忙着跟工人们一起布置“武胜竹丝画帘”新展示区。

武胜竹丝画帘是广安市武胜县的一项工艺瑰宝,在一根根头发粗细的竹丝织成的竹帘上,画出山水、花鸟和各种人物形象,制作历史已逾千年。竹丝画帘、竹丝绣帘、竹帘水彩画、玻璃画……经过改良开发,如今的竹丝画帘品种愈加多样。年仅23岁的陈美勰,则是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年轻的传承人。

辞职创业,接续断代的传统技艺

陈美勰是广安武胜人,从14岁开始学习竹丝画,如今已画了9年。据她介绍,竹丝画帘起源于北宋年间,曾是皇家贡品。新中国成立后,这项工艺瑰宝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当地家家户户屋内的装饰。上世纪90年代,还曾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小时候,我家旁边有一家生产竹丝画帘的工厂,叫飞龙美术厂。”陈美勰回忆道,上中学那会儿,爱画画的她一放学就往厂里跑,去看老师傅们画。一来二去混熟了,她就开始缠着师傅们问个不停。厂长郑才贵见她确实感兴趣,便收她为徒,在假期教她做竹丝画帘。

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东南亚市场开始萎缩,竹丝画帘销售直线下降,武胜的竹丝画帘生产企业逐渐停产,艺人们也纷纷转行。2010年,郑才贵被女儿接到北京生活,当地最后一家竹丝画帘生产企业也关了门。“实在不甘心竹丝画帘就这样销声匿迹了。”陈美勰说。2013年,她和丈夫商量,决定辞去教师工作,重新创业制作竹丝画帘。夫妻俩四处走访,请回30多位老工人重新开张。

拒绝流水线,精品价值上万元

“竹丝画帘的价值,就在于艺人精细的制作和画工。以前为了求产量,都是流水线生产,产品质量不高。”工厂开工后,陈美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改为由单人完成整幅作品。为了提高工人技艺,她还专程请郑才贵的老师,年过7旬的老艺人陈锡邦出山,严把质量关。“比起以往,现在的竹丝画帘无论是竹帘的编织、图案设计,还是作画的工艺都有很大提升,一些精品甚至可以卖到上万元。”“你看这幅《熊猫群戏图》,虽然是传统题材,但熊猫形象饱满,风景层次分明,要在竹帘上画出这样的效果非常不易。”陈美勰说。

原来,竹丝画帘在制作时,是先将竹子锯节成片,再用手工工艺拉成一根根直径不到0.5毫米的细圆竹丝,再用蚕丝作经线、竹丝做纬线,在手工木织机上将竹丝织成细如绢丝的竹帘,随后再由画师作画。由于竹丝呈圆形,之间会有缝隙,所以作画时运笔不如在纸上流畅,想画好非常困难。“远山的轮廓用大笔渲染,细节的处理上再用特制的画笔细细勾画,有粗有细,熊猫身上的毛发、山石的纹理才能画出质感。”

听说徒弟在家乡重新开始做竹丝画帘,郑才贵和女儿也帮着在北京寻找市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武胜竹丝画帘馆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走上正轨,除了广安本地,产品还销往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年产值超过400万元。

最令陈美勰自豪的是,不少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纷纷慕名而来学习这门手艺,“学员加起来已经有100多人。”

新闻推荐

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建平台、听民声、办实事□文伟本报记者陈君1月6日,武胜县蚕桑局干部带着业主,走进了该县猛山乡万民村,在逐户征询意见的基础上,迅速召开了院坝会,与村民初步达成了建设500亩现代蚕桑基地的意向协议。...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90后女孩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