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办法+“洋”装备“跑”过山洪泥石流

四川日报 2014-08-14 12:34 大字

洋科技预警土办法撤离

□闫刚 本报记者 庞峰伟

“如果不是听到敲锣声,跑得早,我们一家估计就被埋了。”8月13日,庆幸自己“皮皮都没被碰到”的巴中恩阳区玉山镇东风村村民孙耀区,回忆起10日那次滑坡,仍不住感叹地灾避险“土办法”实用。“‘土办法\’发挥作用前,‘洋科技\’提前预警也功劳不小。”巴中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人张涛介绍,早在8日16时,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就通过“金土专网”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金土专网”可承载数据、视频、语音等多种国土资源业务数据,配合巴中全市6个专业监测预警点和4026处滑坡位移器,发生地质灾害后,可自动报警,发送手机短信给监测人员。1个月前,巴中的“金土专网”还成功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

东风村四组罗家湾滑坡隐患点是今年新确定的地灾防灾预案点。有关部门在受威胁的住房墙壁裂缝处采取了粘纸观测的“土办法”,并落实专职监测员谭礼万。“8月8日22时至9日1时,全市6站雨量超50毫米,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谭礼万说,每遇到极端天气易发地灾时,他的手机都能收到“金土专网”发来的预警信息。这样的预警信息,巴中已通过“金土专网”向群防群测人员发送了40余万次。

10日7时10分,谭礼万冒雨巡查时发现,东风村四组罗家湾隐患点变形加剧,用于监测的贴片粘纸大部分撕裂,继续滑移征兆明显。“我马上意识到,该隐患点可能会出事,当即电话报告给恩阳区国土局值班人员。”

“随后,我提起锣,边跑边敲边吼,通知大家撤离。”谭礼万说,区乡两级国土部门的抢险人员也迅速赶到现场,继续通过鸣锣打鼓、高音喊话等“土办法”发布撤离信号,并逐户检查,确保无人滞留。

当罗家湾隐患点内的5户共23人安全撤离半小时后,8时50分,该点位发生了长约80米、宽20余米的滑坡。孙耀区家的3间房屋垮塌,其他村民的10余间房屋严重变形。

“洋科技”预警,“土办法”撤离,借助“金土专网”和群防群测,巴中实现了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全程、全天监控,这轮强降雨中,20余名村民成功避险。

一张网“网”住汛期,防住地灾

□邹生鹏 本报记者 吴璟

“滴滴……”急促的铃声,惊醒了打盹的杨大玉。拿起手机一看,“受短时强降雨及局地暴雨天气影响,预计高川、千佛、晓坝等沿山乡镇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请注意防范……”这条由安县国土资源局与县气象局联合发布的预警,立马让杨大玉打起精神。

身为千佛镇千佛村11组地质灾害监测员,杨大玉第一反应是打开广播,“大家注意到,有预警哦,要下大雨了……”几遍播报后,她抓起门口雨伞,迅速跑向隔壁的张云跃、张传秀两位老人家中。“张大娘,有预警,你准备到,要转移的话,马上和我一起走。”除了要对组上的地灾隐患点监测外,杨大玉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即一遇险情,就要负责这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

这一幕发生在8月1日的那次大暴雨前,全镇村民再次实现安全转移。

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多次暴雨袭击,安县千佛镇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灾高发区,全镇有21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入8月,又是一年汛期最为紧张的时刻,该如何应对?

“总结往年经验和教训,我们探索出了‘网格化\’管理。”8月13日,千佛镇党委书记薛远超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虽然以往也对每一个隐患点有应急预案,但突发险情,如何保证每一个村民安全转移仍是难题。今年,千佛镇探索地灾“网格化”管理,“把全镇看做一个整体的话,每个组就是一个网格。在这个网格里再进行分类,包括危险地段人员转移,生产性用房居住人员转移,老弱病残人员转移,每一类包含了若干户村民,每一户村民都落实责任人。”

但这张“网”远不止如此。据绵阳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光德介绍,早在主汛期来之前,绵阳就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编制了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预案,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健全完善县市区(园区)、乡(镇)、村、社(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明确地灾防治责任主体,同时依托与各县(市、区)签订的专业地勘单位,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监测体系。此外,全市还组织了9个专家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督导检查,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讲解,提升一线群众的地灾联防联控水平。

这个锣该不该敲看看岩缝中是否流浑水

□文伟 本报记者 陈君 文/图

武胜县万善镇大沟村3组、4组,当地人称姚家寨。8月13日,姚正明夫妇终于从亲戚家回到了自家小院。

4天前,8月8日晚上将近9点,武胜县开始落雨,且雨势愈来愈大。正准备休息的姚正明夫妇听到几声急促的铜锣声响起,迅速沿着村外公路朝着几里地外的姚家大院撤离,当晚一起撤离的共有11人。

敲锣的人叫姚永明,68岁的他腿脚依然利索,已经当了5年地质灾害监测员。当天晚上8点过,姚永明收到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短信和电话预警,不久天空就飘起了雨。姚永明拿着电筒,迅速朝着村后的山坡上跑去,这里高耸着正在治理的7处危岩,岩体有上万立方。当姚永明跑到坡上时,最初的小雨已转为瓢泼大雨,他立即敲响手中的铜锣,并打电话向工作组汇报。听到铜锣声的村民,不到3分钟就全部按照既定路线安全转移。

实际上,早在2009年汛期,姚家寨就曾发生过危岩滚落事件。“当时一块10余方的巨石从后山上滚下来,离最近一户村民家不到10米远。”村主任刘小平至今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也就是从那时起,县国土局和万善镇将姚家寨危岩列为地质灾害监测点,并落实了两名危岩监测员,他们就是姚永明、姚友付,刘小平则成为监测责任人。

与此同时,县国土资源局干部和镇干部也多次来到姚家寨,宣讲防灾避险知识,并为每家每户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明白卡,贴在各家墙上。卡上注明了监测责任人、专职监测员、撤离地点、撤离路线、救护医院联系电话等信息。除此之外,还在村口竖起避险撤离线路图,确保每位村民都熟悉避险线路。

除了让村名知道避险常识以外,万善镇还专门组织人员在该村实施了两次应急撤离演练。就在今年汛期来临前,村委会还把在家村民全部组织起来开了一次坝坝会,传达了一条“死命令”,即听到铜锣响,要立马放下手中一切迅速撤离。

那姚永明们凭什么判断该不该敲这个锣?

“县上每年都会邀请专家给他们讲课,教授地灾观测和应急知识。”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大庆告诉记者,每次讲座都会教会他们一些简单可行的专业方法,监测地质灾害点的变化,“比如教他们使用埋桩法、贴片法、上漆法等来判断岩石、山坡的裂缝变化,通俗易懂,也好操作。”

与此同时,国土局也会派工作人员随时到村勘察最新情况,更新明白卡内容。“比如去年姚家寨因新修公路,我们在明白卡上的撤离路线处就作了修改。”杨大庆说。

姚永明告诉记者,每次培训时,除了听老师讲,来自全县103处监测点的监测员们之间也会相互“切磋”,比如判断危岩是否有垮落隐患,只要看岩缝中的流水就能知道,“清水的话就没啥危险,如果是浑水,就要赶紧疏散了。”

新闻推荐

“回到农村去”解决村民烦心事

□文伟本报记者陈君9月2日17时许,武胜县三溪镇驴子岩村二组村民何闲生家迎来了一名骑自行车上门的客人,“老乡,我是镇干部张鹏辉,这是我的联系服务卡。”接过印有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的联系服务卡,何...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