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前锋区统筹推进磐石、阳光、素质、致富、和谐“五大工程” 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速完善
□前锋记者站 刘华
优美的环境、干净整洁的道路、停放有序的车辆……这些无不展现着前锋区九期安置房小区的“高颜值”。曾经的“老大难”小区,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社区工作者的努力下,已蜕变成和谐、文明、优美的宜居地。
这也是前锋区加快构建基层治理体系的成果之一。近年来,该区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磐石、阳光、素质、致富、和谐“五大工程”,积极构建有效、高效、长效的基层治理体系。目前,全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顺利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稳步推进,以党建引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加速完善,在疫情防控、民生改善等工作中成效明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健全组织体系 让基层治理有秩序
“现在有问题可以找党支部帮忙协调解决。”“成立了党支部后,小区管理规范,我们很满意。”近日,在前锋区大佛寺街道龙镇社区六角丘安置小区,几位居民正谈论着小区的变化。原来,前锋区积极探索小区建党支部、楼宇建党小组的城市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把党建工作下沉到小区,在六角丘安置小区成立了党支部,有效增强了党建对该小区事务的影响力、号召力。“我们成立了小区党支部后,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楼栋长、居民代表‘四方’议事,共同协商解决。”大佛寺街道龙镇社区六角丘安置小区党支部书记李跃明说。
近年来,前锋区积极推进“磐石工程”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惠及社会民生,旗帜鲜明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完成3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施行“村级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位一体联通工作体系,探索“党建+互联网”“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强村+弱村”等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着力健全“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把居民小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基本单元,建立居民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推动党组织“根系”延伸到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构建了覆盖广、无死角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同时,该区还推进“素质工程”建设,利用11个驻外流动党组织回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充实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推行社区干部职业化试点,出台《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实施意见》,采取“区招镇管村用”模式,定向招聘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事业单位人员担任村“两委”干部,实施村“两委”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利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契机,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大胆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办法多、带动能力强”的农村“能人”担任“一肩挑”职务,实现涉改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100%,锻造一批能力强、能干成事的基层治理队伍。
创新服务模式 让基层治理有温度
“这样的居务公开,才是我们老百姓想看的,一眼就能将公开的内容看得清清楚楚,太方便了。”近日,大佛寺街道幸福社区一位居民在社区办完事后,站在社区门口的居务公开栏前如是说。
幸福社区通过居务公开“亮了干部箱底,露了集体家底,明了群众心底”,居务公开栏不仅赢得了居民的认可,更让社区干部与居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把群众关注的信息“晒”出来,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务公开出来,是前锋区推进“阳光工程”建设的举措之一。
此外,该区还完善村民委员会、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议事协商机制,完善“三公开”群众监督运行规则,抓好议事、决策和执行全过程监督,扎紧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笼子”,有效整治基层组织“行政化”;创新“信息公开日”“两代表一委员活动日”方式,定期向广大群众、两代表一委员公开工作事项、通报工作情况、接受工作质询;提升党员群众参与率、满意率“两项指标”,将其作为基层阳光政务的考核指标,倒逼基层组织创新群众意见表达渠道,主动听取群众心声,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基层从直接“为民做主”向领导“由民做主”转变。
同时,该区还以“和谐工程”保稳定,把全区21个城乡社区划分为81个综合网格,每个网格聘用1名专职网格员,整合派出所、特巡警、交警3支警力和城管、综治、医院、学校等N支力量,在人口管理、矛盾调解、应急处置方面实现“一条龙”服务;按照“能下尽下”原则推动审批权限下延,健全区、乡、村、组“四级代办”便民服务体系,依托城区治安警亭打造“步行15分钟便民服务圈”,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营造了人心齐、环境优的基层治理大氛围。
聚焦产业发展 让基层治理有保障
近段时间,前锋区广兴镇桥角村党支部书记徐生贵来回穿梭于荷花基地和莲蓬加工厂,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可采莲子近两万斤,我们正在对莲子进行剥壳、去皮、抽芯、烘干、冷藏,接下来还会开发莲芯茶等进行销售。”徐生贵说,几年前,村上积极发动群众和向上争取,多方筹集资金种植了300亩荷花,发展莲子产业,今年正是莲子盛产年,预计村集体收入将增加10万余元。
“七、八、九这三个月里,每天都有30多名村民在基地采莲,预计将支付工钱10万余元。”徐生贵介绍,除了集体收入分红,村民还可以在基地务工获得一笔收入。
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桥角村发展莲子产业正是前锋区以“致富工程”稳增收,探索稳就业、保民生的基层治理新路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前锋区各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挂帅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农村集体经济规划发展。同时,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结构,推行村支部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出台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措施,健全经营管理监督分配机制,每个村给予50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打造了“山上茶叶、山下花椒”的产业格局。2020年,6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超50万元、2个村有望突破100万元。
此外,前锋区还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实施产业城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轻纺服装、智能家居、鞋业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每年举办多场大型招聘会为产业工人提供就业岗位,累计吸引1.8万余名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业。创新“轻纺产业园+特色纺织小镇、企业+车间”布局,在代市、观阁等镇打造轻纺加工点30余个,累计解决2万余名劳动力就业,带动近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通过稳就业、保民生推动基层长治久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尹姮)学校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学校食堂更是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9月2日,在秋季学期开学之际,记者采访了市市场监...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