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大城小巷“美颜” 3000余条背街小巷完成环境整治;新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后将聚焦精细化提升

新京报 2020-06-29 01:07 大字

6月11日,礼士胡同,水站被腾退出来,经过一番改造升级,成了居民文化空间“传习馆”。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善果胡同改造前,商户违规开墙打洞现象多发,图为胡同尽头曾经开墙打洞经营的商户,现已被腾退。受访者供图 善果胡同改造前,违停现象严重,造成道路拥挤。 善果胡同整治提升后,胡同北侧铺设了橡胶步行道,一旁高出的地块改造成了空中花园。 受访者供图 善果胡同改造前,胡同口常有居民在树荫下下棋,规划师田申申看到后,根据居民需求在此地设计了一处棋园,可供居民休憩。受访者供图 6月10日,善果胡同,整理出来的胡同口角落,被改造成下棋和休息的场所。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古都北京以胡同闻名于世,遍布首都核心区的大小胡同塑造了古城的肌理纹路,也装满了城市的文化与记忆。

然而,岁月流过,也在这些胡同小巷留下苍老的痕迹。私搭乱建、开墙打洞、违规停车、乱堆杂物、架空线等,让曾经美丽的胡同风采不再,也让生活于斯的居民处处为难。

细心的人会发现,近3年以来,北京的背街小巷正在发生变化。架空线几乎不见了,开墙打洞减少,私搭乱建清除,胡同安静了,也美观了。

这是2017年开始的首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带来的成果。三年间,北京对3000余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环境整治。

街巷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城市的更新是个永恒的主题。就在三年整治提升计划完成不久,今年4月,新三年行动计划紧随而至。这一次,北京的街巷将迎来更精细化的发展阶段。

“街巷长”面临的头道难题

上任街巷长后的第一次胡同议事会上,洪娟就被居民“怼”得有些灰心。

她召集胡同里的党员、志愿者和楼门院长,征询他们关于胡同整治的意见,也希望大家以后能支持她的工作。但居民们“毫不客气”,居民贾阿姨“发难”:“先把胡同里噪声扰民的舞厅腾退了,否则什么街巷整治都别谈。”

“我当时就蒙了,压力大,没信心。”洪娟回忆。

洪娟是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社会办主任,2017年4月以后,她有了一个新身份:善果胡同“街巷长”。

胡同口的舞厅是困扰居民十多年的难题,舞厅噪声扰民,出入人员混杂,存在安全隐患。居民多次反映无果,街道和社区也尝试过进行协调,但舞厅合法手续、经营许可一个不缺,“搬不动”。

还有居民提出,胡同内无证经营的洗浴中心把两个几十吨重的储水装置架在平房顶上,并且违规开墙打洞,安全隐患突出,也要关停。但它是胡同附近养老院的收入来源之一,“关停等于端了人家饭碗。”

“这两个硬骨头不啃下来,居民就不信任你。”她深感为难。

2017年4月,首都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化首都功能核心区文明创建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城管委、首都文明办联合发布《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为期三年的全市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拉开帷幕。部分街道先行先试,建立了“街长”“巷长”制。

洪娟成为西城区首批走马上任的街巷长,获得居民的信任与配合是她面临的头道难关。

舞厅和洗浴中心是善果胡同整治顽疾的缩影。多年来,胡同里开墙打洞、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现象多发,导致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存在安全隐患。

善果胡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北京众多背街小巷的通病。

北京布局三年行动为背街小巷“治病”

“街巷是城市的血脉,产业是肉,人是细胞。血管畅通,城市才能畅通。”北京市西城区城市复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申申说,北京棋盘式的城市布局、正南正北的街巷特征以及完整的保存非常可贵,可惜多年来有了太多违建杂物。她认为,通过对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能够重现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

从2017年开始,北京市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创建。整治提升内容归纳为“十无一创建”,即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创建“公共环境好、社会秩序好、道德风尚好、同创共建好、宣传氛围好”的五好文明街巷。

北京市城管委、首都文明办等单位后续又出台了在全市推广街巷长制、小巷管家的意见,提出在每条街巷设置“街长”或“巷长”,承担政府与居民群众联系纽带作用,对街巷问题知情、监督、处置和评价,推进大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提高背街小巷的日常精细化管理水平。

据公开报道,2018年6月底前,北京市街道全面推行街巷长制,9月底前所有街道建立“小巷管家”队伍,实现背街小巷“小巷管家”全覆盖。

2019年,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收官。据北京市城管委介绍,三年间北京市共对3000余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环境整治。

背街小巷整治中的“铁三角”

上任3个月左右,街巷长洪娟终于让居民看到了变化。

2017年7月,在善果胡同西侧入口的华星大厦一层,经营了十多年的舞厅终于腾退。很多居民们不知道,在这背后,洪娟等人经历了与经营方五六次艰难沟通。

舞厅场地租赁合同在2017年底到期,大厦产权方告诉洪娟,他们一直依靠舞厅和地下80多间群租房的租金养活部分老职工,如果违约提前退租,无法承受经济损失。

洪娟与街道、管理部门、产权方及经营者多方沟通,最终商定,舞厅和群租房腾退后,由街道继续租用留下的空间,并建设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包含小剧场、阅读空间、社区综合服务站等。

啃下第一块硬骨头,洪娟又攻破了洗浴中心的难题。数次沟通后,洗浴中心同意接受整改,如今改造成了专为胡同老人提供康复按摩和理疗服务的场所。

曾经向洪娟“发难”的贾阿姨抱着她表示感谢,带头和居民们成立了绿马甲志愿服务队,原来洗浴中心的经营者也参与其中。“居民们真正成了我的靠山。”洪娟说。

如何利用好拆违腾退出的空间,一直是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礼士胡同127号,多年来一直是售卖桶装水的水站。开展背街小巷治理后,水站被腾退出来,经过一番改造升级,成了居民文化空间“传习馆”。

今年6月11日,记者在传习馆看到,40多平米的空间里文化味儿十足,墙面上展示了多种传统文化、党建、少儿书籍,还有社区艺术家的绘画。如果不是疫情影响,这里每周都会举办多场各类居民文化活动。

在很多街道,“空间变身”的任务交给了街道责任规划师。西城区城市复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申申也是广内街道的责任规划师,自幼在此长大,“从国外留学回来,看到槐柏树街依旧是那些树,一草一木都让我想起童年最幸福的时光。”但记忆中漂亮的街区变得破旧,“街道像是被人遗忘了”。

2015年,田申申担任广内街道的规划顾问。次年,田申申团队与7名街道干部组成课题组,编写了长达208页的街区整理计划。

在计划实施初期,田申申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在改造善果胡同停车棚活动空间时,居民希望维持现状,不让动他们的废弃自行车。

这时,洪娟等街巷管理者伸出了援手。他们将田申申引见给居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欲知大海,请问渔翁。”田申申感叹,这些街巷工作者是规划师和居民之间的桥梁,居民、街巷长和规划师成为了共同重塑街区的朋友。田申申认为,城市管理者、责任规划师与市民是“铁三角”关系,相互联结配合,实现共治。

大城小巷的新气象

新时代大城小巷的治理,不仅是环境整治这么简单。现代化的城市更新理念、新型的居民自治模式,乃至复归的邻里关系,都是应有之义。

例如,融合城市有机更新理念的“微更新”模式,已经在很多街道推广。所谓“微更新”,是通过对街巷的精细化整理,从居民需求入手,对街巷开展小规模改造提升。

广内街道是最早推行“微更新”模式的街道之一,在街区更新计划中,划定了30个背街小巷“微更新”样本。田申申介绍,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能灵活满足居民需求,且有效节约成本。

田申申和团队第一次去善果胡同调研,发现胡同口公厕后的三棵树下,几个居民在树荫里下棋,一位老人摆了个破沙发躺着休息。“我们保留了居民的需求,提升了空间品质,在这里规划了棋园,结合树荫设计了花坛座椅、布置了棋桌棋盘,现在成为了居民的休闲空间。”

田申申回忆,根据居民反馈的意见,广内街道的设计方案至少改动了几十次。

东城区礼士胡同是北京背街小巷治理起步较早的地区,也是推广东城区平房物业管理服务试点经验,最早试点准物业管理的胡同之一。

在这次三年整治提升行动之前,礼士胡同已经提前进行了大规模闭店,曾聚集39家餐饮店的“小簋街”恢复了宁静。在社区的组织下,一些外来租户变成“新居民”,参与社区的活动乃至治理。

社区志愿者的自治自管是礼士社区多年形成的传统。礼士社区党委书记于金凤说,常住居民1000多人的社区里,300多人都以各种形式参与志愿活动。2017年,三年整治提升行动开始后,又以一纸聘书,将其中5名核心骨干聘为小巷管家。

每天早晨五六点,70岁的小巷管家齐宝山就在胡同里巡视,看到哪里有垃圾乱放、车辆乱停就随手拍个照,传到社区微信群提醒大家。他做志愿者有些年头了,用于金凤话说,“对大事小情都熟,也有威望,敢管敢干。”当了小巷管家以后,齐宝山的工作更具体了,每天4小时值班巡检,4小时垃圾分类督查。去年他是胡同里第一批学垃圾分类的人,现在每天跟着垃圾车,现场指导街坊们分类。

礼士胡同充分尝到了居民自治的甜头。有个问题曾让于金凤头疼多年,就是大院楼门的环境。老北京四合院楼门宽敞气派,但变成大杂院聚居以后,楼门成了各家抢着堆放杂物的地方。

“有些居民觉得这地儿占着了就是我的,一些杂物堆了十几年,就是不愿挪。”于金凤下定决心,在社区支持下,发挥每个院“楼门院长”的作用,终于根除了这个隐患。有对老夫妻十几年前在楼门里存了蜂窝煤,自己都忘了,最后运了15车才拉走,他们感谢社区解决了大问题。现在每个楼门都设计成了不同主题的文化墙。

新三年行动聚焦精细化提升

背街小巷治理并非一日之功。2017-2019三年整治提升行动结束不久,今年4月,新三年行动计划紧随而至。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整治重点既有故宫周边、中轴线两侧、城市副中心、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周边、大兴新机场周边、回天地区等重点区域和平原新城建成区,也有远郊区生态涵养区建成区等地。

新三年与过去三年的不同在于,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将更加精细化。

何为精细化?首先体现在整治提升的目标更精细,全市背街小巷被分门别类,精准施策。

北京市城管委、首都文明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联合印发的《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接下来的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分为“达标、精治、维护”三大类。其中达标类指未达到“十无”标准的背街小巷,加大整治提升力度,达到“十无”标准,再实施精细化整治提升。精治类指已达到“十无”标准的背街小巷,将继续开展精细化整治提升,实现“五好”标准。维护类指拆迁滞留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背街小巷,将通过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保持干净整洁。

据北京市城管委整治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将结合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围绕老城区、建成区、热门旅游景点等重点地区,完成3261条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同时做好1026条维护类背街小巷环境的日常管理,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有序。

新一轮整治提升在未来三年内每年都有不同的任务。2020年全市将完成1530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2021年将完成1385条,2022年将完成346条。其中涉及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石景山区、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周边的背街小巷,将在两年内完成三年任务要求,实施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

精细化也体现在风格风貌的分类规划。

新一轮整治提升重在巩固成果、规范管理、提升品质。因此,这次整治提升行动按照街巷所处的地理位置,规划了不同风格的分区标准。

比如,东西城核心区的背街小巷整治要着重体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通州城市副中心要体现出舒适宜居、新老融合互补的格调;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中心城区要打造出呈现区域风貌特色、环境整洁有序、居住环境优美的背街小巷;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平原新城地区要展现新城风貌特色、环境优美协调;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生态涵养区要突出环境绿色优美、居住环境休闲等风格特点。

与此同时,文明街巷创建也将继续进行,“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胡同,将进一步引导形成各方共治共管背街小巷的格局,改善群众身边环境质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

新京报记者黄哲程倪伟

新闻推荐

夯实基础 突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

本报讯(记者尹姮)6月22日,全省征兵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召开,动员各地全面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征兵工作。广安市各区市县分别...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