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驾马车”拉动企业奔跑
□前锋记者站 袁秀娟 本报记者 陈玲
11月29日晚上8时许,位于前锋区工业园区的广安市吉中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以下称吉中汽饰)厂房内却灯火通明,几条生产线仍在加足马力生产。虽然是加班,但工人们精神抖擞。
订单猛增、工作量大增,员工不仅没有怨言,还能火力全开,秘诀何在?
“因为我们管理系统和激励机制‘两驾马车’,拉着企业不断向前进。”该公司总经理罗积玉给出了答案。
2014年起,吉中汽饰致力创建以品质为中心的生产管理系统和优化员工奖励机制,让企业从作坊式工厂发展为规模化生产企业。
“管理马车”拉动产品品质不断优化
罗积玉还记得,2014年,他刚从总部调到位于前锋区的公司时,公司周围长满荒草,仓储设备露天摆放,生产、加工各个环节配合不够,“完全就是一个作坊式的工厂!”
“发展思路不清晰,生产各个环节不配合、仓储管理乱、人员流动大。”罗积玉一来,就跟公司高层一起到生产一线摸底,找准了公司的问题所在,并决定铲除制约公司发展的“毒瘤”。
罗积玉曾在经济部门工作过,又在中日合资企业任过职,企业管理经验丰富。他认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是品质,因此,必须尽快创建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促进产品品质提升。
吉中汽饰主要研制、生产、销售汽车坐套,供应原材料、生产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为了加强这两个环节之间协调配合,公司创建了新的管理系统,主要为制造系统和供应链系统两个板块。新的管理系统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职能职责,保证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根据系统分工,每名职工只要做好分内的工作,各个环节就不会掉链子。”罗积玉介绍,有了这个管理系统,公司的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在吉中汽饰工作了5年的连祥芬,对新的管理系统带来的改变最有发言权。
“以前,所有的原材料都是堆在车间,没有分类,需要什么就在一堆原材料里找。”连祥芬说,新的管理系统施行后,每个车间都先确定生产计划,原材料经过裁剪后,会根据车间的生产计划分部件,再定量、定位、定岗的送到每名缝制工人的手中,工作量小了,产品质量自然上去了。
全新的管理系统解决了吉中汽饰各个部门配合的问题,但要提升产品品质,还得依靠科技的力量。为此,吉中汽饰从法国引进两条力克电脑裁床、从德国引进火焰复合机,顶尖的智能制造技术让公司生产速度提高两倍,也大大提升了产品品质。
至此,吉中汽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品质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与长安汽车、李尔、铃木等知名企业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年产值由建厂初期的6000万元成功突破3亿元。
“激励马车”牵引职工素质稳步提升
当前,正是汽车配饰的销售旺季,但吉中汽饰其中一条生产线却“意外地”停止了运转。
“由于派了40多名一线员工去支援总部,这条生产线只能暂时停产。”吉中汽饰生产部经理周建平既感到无奈又有些高兴,他说,一部分人被调走了,其他工人的工作量更大,但是他们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所有订单任务。
因为工人的能力得到了总公司和其他公司的充分肯定,每年旺季,吉中汽饰都会派好几批工人去其他公司支援生产。
“我们广安公司的员工,是所有公司里战斗力最强的!”罗积玉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充满自信,“有了这些员工,企业发展就有底气。”
罗积玉的底气源于奖励机制的推动。2014年,在创建管理系统的同时,吉中汽饰还优化了奖励机制:以生产线为单位,确定工作基数,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
“以前按照加班时间发放加班费,部分员工存在混时间的行为。实行以生产线为单位,员工之间可以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罗积玉说,超过工作基数,整个生产线的员工工资都会上涨,他们干起事来很有劲!
吉中汽饰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践行“诚信为本,服务至上,精进卓越,亲和共生”的经营理念,让员工之间形成友好、和谐的氛围。
吉中汽饰的“亲和共生”的理念可以通过公司外的一大片桃树来证明:为了增强员工的协调配合能力,吉中汽饰购买了一批桃树,按照部门挂牌认领,在员工的精心呵护下,每年夏天,桃树上都会挂满丰硕的果实。
不仅如此,吉中汽饰还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每一名新员工都经过专业培训、学习、考核后才能正式上岗。通过这样的方式,600余名普通群众变成了专业工人,实现和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工作氛围、合理的薪酬待遇,吉中汽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工人们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新闻推荐
放学回家路上,女学生骑车不慎剐蹭了路边私家车。在被路人劝说离开后,心里一直很纠结,随后又返回现场,写下道歉纸条:“叔叔(阿姨...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