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村:村民“集中”脱贫的故事
□本报记者刘定春
“自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集中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路成网、土成方、渠相通,花椒、银杏、莲藕产业成片,贫困户搬进了新房子,大家生活越过越红火,欢迎你到我们村走一走、看一看……”6月27日,记者收到一封群众来信,写信人是广安区龙安乡集中村村民陈润德。
来信很短,只有500来字,但信中蕴含的情感很丰富:有对党的政策的感恩,有对党员干部工作的点赞,也有如今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
集中村,这个曾经偏居一隅、贫困落后的村落,如今变成了啥样,获得村民如此褒奖?6月28日,记者走进该村,通过实地采访,将所见所闻所感呈现给读者。
一线直击
村美人和新村生机勃勃
车沿着不断向前延伸的乡村水泥路往前行进,虽然天气闷热,但集中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建房点道路两旁的片片绿海让人感到十分惬意。走进村里,渠成网、路相通,规模种植的柚子、莲藕、花椒、银杏长势正好,构成一道道美丽风景线的同时,承载了乡亲们的致富梦。
去年开始动工建设的集中新村已经建成,白的墙、红的檐、灰的瓦,别具川东民居特色,家家户户门前还围起了小院,有的种蔬菜、有的种果树……新房里,水电气通到户。由于集中新村正好建在山坡上,站在新村向下望,恰可望见成片的荷塘美景。
村里有了路,引进了产业,村民们个个都忙着干活。有的忙着给业主家的莲藕基地杀虫打药,有的忙着采摘李子,有的则忙着给银杏地除草……村活动室内,村“两委”和驻村干部们也在忙碌着,筹划道德榜样的评选、和业主沟通产业发展事宜、做下半年发展规划……整个村子呈现出勃勃生机。
村民述变化
勤劳致富信心足
讲述人:贫困村民李茂平
要说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墙房,走的是泥巴路,种粮食、喂鸡鸭仅够养活一家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从2014年开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前挣钱费时费力,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就拿我卖李子这件事来说,以前卖李子,不光要自己摘,摘下来还要挑到场镇上去卖。最恼火的是遇到下雨天,摘下的李子不能久放,我们只得冒雨挑李子去卖。那时路烂,经常摔跤,身上还溅一身泥巴。现在不一样了,在村上党员干部的帮扶下,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李子根本不用自己挑去卖,有业主来收不说,前两天还有人从镇上开车来买。
不光是卖李子,我们村上还规划种银杏。凡愿意种的,村里免费发树苗,还请了技术员教我们怎么种。去年我们家种的两亩多地银杏,现在叶子全部长出来了,明年就可以把叶子剪来卖,业主上门来收,方便得很。
我的眼睛以前受过伤,驻村干部和结对帮扶我的党员干部知道后,经常来我家和我谈心,鼓励我发展生产。今年,我家种了红米、银杏,喂了猪,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
发展产业有干劲
讲述人:产业业主贺素荣
我做莲藕产业很多年,以前从没考虑过来集中村发展。为啥?因为以前这里基础设施很差。去年2月,集中村党员干部找到我,希望我到村上发展莲藕产业,我原本也没抱什么想法,几天后,我随村干部一起到集中村考察时,才发现这个村变化很大。道路、水渠、堰塘都修得很好。村干部对我说,在这里发展产业不仅有政策支持,他们还将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服务。
考察的当天,我就拍板,决定到集中村发展莲藕产业。没想到村干部的速度更快。村里规划调地210亩种植莲藕,这些地涉及到120户人家。村干部立即组织他们开会,之后又一户一户地去做工作,很快,地的问题就解决了。随后,我和村干部签了合同,每年按每亩600元的标准向村民支付租金,同时,安排村民到产业基地打工。现在,集中村村民不仅靠出租地获益,还可以到基地打工挣钱。不仅如此,村民汤齐国、陈廷孝、王明刚等还准备学习莲藕种植技术,学成后工资每天有两三百元。
如今的集中村,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也很大,来这里发展产业的人越来越多。
关于集中村,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两点:党员干部真的很务实,业主遇到任何问题,他们都会全力帮我们解决;村民的素质越来越高,以前在其他地方种莲藕,我们会担心机器放在田里要弄丢,或挖出的莲藕放在田坎上被村民拿走。在集中村,这些问题完全不用担心。
感恩党的政策好
讲述人:老村支书周德明
以前的集中村很穷,用邻村人的话说,到了村头都要绕道走。基础设施差,又没有支柱产业,村里年轻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2014年,听说要实施***,让我们村摘掉贫困的“帽子”时,别说村里人不相信,连我这个老村支书都有些怀疑:就凭村里剩下的这些老弱病残,怎么脱贫?
现在,连我们村70多岁的老人都能在家门口挣钱,事实证明,只要政策好,大家肯拼肯干,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从2004年开始当村支书,2013年退下来,我知道,村里的任何党员干部,没有不想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但是,要修路、修堰塘、搞产业,没有钱、没有政策,怎么办?让我没想到的是,***力度会这么大,因病致贫的有政策兜底;没有技术,派技术员现场教;房子破旧,实施“四改三建”、易地扶贫搬迁;没有劳动力,引进业主,让村民守着土地也能挣钱……驻村干部来了,政策来了,村级公路修起来了,延伸了安全饮水管网,新村也建起来了,还引进了业主发展起花椒、莲藕、银杏等产业……
这些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深入基层真干实干的党员干部,现在,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不等不靠,争相脱贫奔小康。
党员干部谈感受
与村民并肩“作战”的“草帽干部”
讲述人:驻村干部杜茂琳
当初我们来到集中村时,全村11个村民小组321户1125人,其中49户152人因病因残致贫,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同时,群众思想较落后,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
在这场与贫困的交锋中,我们与村支“两委”一班人共同面对重重困难,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将脱贫攻坚的难题各个击破:接电线、通煤气、安水管、连网络;赠科普、学技术、送鸡苗、建圈舍;扫院坝、整衣物、用牙具、穿新衣;懂礼貌、讲文明、提素质、树新风……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让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
说实话,奔波忙碌的驻村扶贫工作很艰辛,第一书记刘华兰曾在下村途中中暑晕倒;袁川初得爱子,为了驻村工作却不能陪伴在妻儿身边;我也曾重感冒引发肺炎仍坚守一线……付出也有回报,在集中村,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草帽干部”,对我们滔滔不绝地说感谢的话,竖起大拇指。贫困户陈润德更是编起了顺口溜:“党员干部,驻村帮扶人人夸,发展规划有方法,宽阔道路修到家……”群众的关心问候和赞美,表明党员干部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更表明了他们愿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和我们肩并肩,勤劳致富,为建设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这样的变化,有温度。
记者手记:
***工作开展近3年,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扶贫一线,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带到基层,带到贫困村,带进贫困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困村悄然发生改变,而党员干部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力量也化为点滴甘泉,滋润着贫困群众的心。在集中村走访,记者看到的,不仅有开展***工作带来的村容村貌、村民生活的变化,更听到了村民们对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履职、一心为民作风的点赞。
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没有什么能比村民与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合力释放出的动力更强大。我相信,有这股携手并肩作战的力量,我们必将战胜贫困,迎来美好幸福的明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定春)6月29日—30日,市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巡察组分别召开巡察动员会。记者从会上得知,经市委同意,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决定,自6月28日起,市委四个巡察组对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残...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