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南闯北的跋涉者

广安日报 2017-06-20 04:05 大字

(上接第一版)

1989年6月,在海南打工的堂弟给祝小平寄来一封信。“他告诉我海南有很多建筑项目,说我有技术有经验,肯定能干出一番天地。”在堂弟的鼓动下,祝小平那颗早已飞向远方的心更加按耐不住了,他决定过去闯一闯。

刚到海南,祝小平未做任何停歇就急忙往工地上跑,希望尽早接到项目。然而,现实往往与梦想有所差距。因为不是本地人,没有一个建筑老板信任他。这时,家里的亲人都叫他回去,但祝小平却不甘心。“人都出来了,不干出一番事业,哪有脸回家。”祝小平说。

接不到工程,迫于生计的祝小平到码头当起了搬运工。每天天一亮,他就拿着扁担往码头跑。一看到需要卸货的,他就冲在前面。一天几吨的卸载量,祝小平的肩膀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

虽然累,但祝小平从未想过放弃,反而更加卖力。每天搬运的货物,他总是码得整整齐

齐。也正是他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一家大型装饰公司看上了他,把他招进公司。

“在这家公司,我接触到钢模这个行业。”祝小平说,因为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每天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公司,打扫清洁,学习新知识;下班也会延后半小时,了解新材料,再把堆放的货品码整齐。

祝小平的一言一行,公司管理人员看在眼里。由于踏实肯干,不到半个月时间,祝小平就被公司任命为项目组长,负责技术管理。在带领团队的同时,祝小平还苦学焊接、下料、塑形等技术,所有以前未接触过的技术,他都认真学习研究,让他在钢模行业里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潜心沉淀南北跋涉终成功

1992年,因为妻子在老家待产,祝小平辞职回到广安。在家的这段时间,他一边陪着家人,一边接工程项目。

“靠着做工程项目,一家人生活也算无忧无虑。但我还想出去干一干,趁年轻多学点东西。”祝小平说,1996年,在重庆建筑学院实习期间认识的一个朋友,给他打来电话,邀请他到黑龙江去,负责工地的模板管理。

“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大施拳脚,但到之后才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祝小平说,他朋友做的项目总造价高达数十亿元,里面涉及到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体系,和之前他学习的完全是两码事。

既然来了,祝小平就没想过打退堂鼓。不懂,就花时间学;不会,就向别人请教。祝小平每天不是待在工地上,就是泡在研究室里,像海绵一样拼命汲取新知识。“这个项目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不仅让我对建筑行业有了深刻

认识,也学习到了如何通过现代管理制度来管理团队。也正是在这里,我才有了足够的自信,无论多大的建筑项目,我都敢打包票做好。”

这段经历,为祝小平后来的创业铺平了路子。2002年,国企下岗潮袭来,祝小平离开了原来的项目部,走上了创业路。在东北做了几年劳务总包后,在朋友的邀请下,祝小平来到厦门,在建筑工地上承包项目。由于做事讲诚信、业务能力强,祝小平在厦门慢慢站住了脚,并在当地积累了不少人脉。

2009年,厦门万科准备在当地推行钢模板结构建筑,需要找一位熟悉业务的合作伙伴,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合适的。祝小平说,因为钢模板结构在那时属于新技术,不仅对技术要求高,而且前期投入很大。祝小平的一个朋友知道他曾经接触过这块,就把他介绍给了万科。

为了把项目做好,那几年,祝小平经常飞往全国各地,只要是采用钢模板结构的大型建筑,祝小平都要去考察,了解别人采用的模板体系和施工工艺,并对自己的技术加以改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厦门万科和祝小平的共同努力下,由他们共同创造的第一个钢模板结构建筑顺利竣工,并得到全国同行的一致好评,该项目也成为当时厦门的标志性建筑。

后来,随着钢模板结构的逐渐普及,祝小平也顺势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厦门川海胜建筑设备有限公司。

“因为我们起步早,技术成熟,公司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公司固定资产有5000万元,拥有经营管理人员50多名,技术人员100多名,公司研制开发的大型组合钢模板、新型建筑模板支撑组合结构系列产品,占据了厦门30%的市场份额。”祝小平说。

新闻推荐

“三驾马车”助力贫困户长效脱贫

□曾友志本报记者刘定春“很高兴,这个儿童节我和他们一起过;也很欣慰,***政策的落实,让村里的人脱了贫,让孩子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今年“六一”儿童节,广安区兴平镇龙孔村的驻村干部,与村里的...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