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简述及对当今的意义
胡放书
□景心
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儒家学说简称儒学,也称为儒教,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自春秋起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和主流意识,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社会化教育,内容包括: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说,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礼教、德教,经孔子继承发扬了西周以来的礼制精神和道德思想,吸收诸多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理论的高度,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教化思想体系。
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主要包括先秦儒家思想,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贯通天人的董仲舒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西学东渐文化回应中产生的新儒家思想等。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的九大内容: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仁者爱人;义:原指“异”,以“礼”和“义”作为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示人以曲也,主张“克己复礼”,注重等级秩序,长幼贵贱有序;智:同“知”,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是智;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孝:孝敬父母,要“敬”,儒家将孝亲与忠义相结合;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孝与悌并称,“孝悌也者,仁之本与”。
儒家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吃人礼教工具,是在宋明以后,相信并非孔子本意。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孔颖达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另一五常指“五伦”,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儒家核心在“仁”
儒家的核心在“仁”。“仁”是什么?是孔子在追求“礼”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内心寻找到的光明,从内而外照亮了孔子的一生,也映照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从“礼”到“仁”,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孔子对周代礼乐造诣精深,早期推行“礼”的政治主张,随着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更多地提到“仁”。有人做过统计,在《论语》中,“仁”字出现的次数最多,达109次,“礼”出现了75次。
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鲁哀公和季康子经常向他询问政要大事,孔子述“礼”,核心在“仁”。可以认为,从蚩尤、少昊、舜到殷商一脉相承的东夷“仁”文化,同诞生于西周、被周公之子伯禽完整带到鲁地的“礼”文化相汇合,产生了儒家。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现了对周礼的重大突破,可能是孔子对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是教化的主要内容,使人得以在社会立身处世。但是如果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就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内心的体悟和自我实现。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流传得很广,但恐怕这是有问题的,这是曾子说的,不是孔子认可的。“忠恕,违道不远”语出《中庸》,忠恕离道不远,代表忠恕并不是道。而孔子说“杀身成仁”“蹈仁而死”,谈到“任重道远”,指出仁与死的关系,应该认识到“仁”才是一以贯之的道。
儒家讲“仁”,从“真诚”开始,怀赤子之心。在所有动物里,人是唯一可能不真诚的动物。而不真诚的生命,又有多大的生命意义呢?《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
那么,如何行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一个人要行仁,须从自己开始,而不能从别人开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是不远的,我们随时都可以,只要自己愿意。立志行仁,就可以走上人生正路,人格的尊严和价值就会不断地展现出来,生命也就有了自我完善的可能。也就是在根本上要内圣外王。内圣向内寻求本心良知,外王则展开整个世界。说儒家治世,半部《论语》治天下,其本质在于“内圣外王”之道。强调君子养成,即自我德性的涵养。所以《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才能建立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总的来说,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许多人认为“人性本善”是儒家的思想,其实“人之初,性本善”是宋代以来的学者才概括出来的。傅佩荣先生主张把这个“本”改成“向”,认为儒家并不主张人性本善,而是强调人性向善,深以为是。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他看到人性的弱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提醒人在每个阶段都要警惕:“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儒学的当代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理想和个人理想失落的时代,多数已不再认为道德高尚的生活具有内在的普遍价值,从而导致失去了产生教化意义的文化价值基础。简单地说,我们的教育和文化的根本问题,在于人文价值的流失。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道德、信仰诸多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内外思想家在反思社会运行模式和走向时,深刻感觉到其中的危机。而以汤因比教授为代表的思想家的反思结果,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投向了2500年前的孔孟之道,投向了仁义之道与中庸思想,而联合国大厅悬挂的就是“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学问,极具兼容精神,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华文明包容力的由来,是我们的古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在今天,或许会成为人类继续生存和共荣发展的思想来源。
传承儒学,自古以来,圣贤教人一定要先“立志”。《论语》里孔子三次提到立志,分别在于立志于求学、行仁、行道或求道。也许,对今天而言,教化天下立志行仁,中庸处世,彼此真诚宽容,以和为贵,是我们的文化给予世界的莫大贡献。
让我们真正去体认、践行“仁”,从中去领悟真正的儒家思想,进而重构以儒家为核心包容诸子百家的中华文化,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广安市国学学会、景心国学馆供稿)
新闻推荐
本报讯(徐银山唐正松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感谢社区的网格员,感谢你们帮我这么快就找回了包,包里面的证件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近日,广安区广福街道办事处泰和社区居民张流兴拿着失而复得的手提包激动...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