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花园民居:邻水清代移民文化的见证
雕刻精美的窗花。
修建于清朝中期的林家花园民居。
□刘丽梅 文/图
林家花园民居位于邻水县西天乡走马村,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呈三合院布局,由正房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川东穿斗梁架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为清中期广东移民邻水的林氏族人修建,是四川移民文化的典型建筑。2020年1月,林家花园民居由邻水县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大量锐减,邻水县处于各方交战中心地区,人口数量也降至历史最低。清代初年,为了挽救四川的残破局面,稳定中央政府对西南的统治,从顺治帝开始,掀起了移民入川进行开发的运动,到康熙、乾隆时期达到高潮,史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入川,不但恢复了四川各地的繁荣,而且引起了四川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和巴蜀文化的流变,对近代巴蜀文化的新面貌产生了直接作用,对四川经济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邻水县林姓人口众多,支系多达二十余支,其祖源地主要为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五省,其中又以广东、江西居多,属于典型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根据《林氏族谱》记载,林家花园为清期邻水县西天乡林氏一族入川始祖林孟清六世孙林仁椿、林仁山两兄弟共同修建。林孟清,号大贱,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携妻带子祖孙三代共17人由广东乳源县乌鹑岭迁徙到邻水县西天乡宝峰坡老屋基立业,该支系历代辈分为“万代诗书学、孟良大世昌、通仁先达义、积后可流光”。据清道光《邻水县志·户口》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邻水县编审册报户5142、丁10124,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册报户26527、口58910。短短30年间,邻水县户数增加了5倍多,按照两代人口繁衍计算也难有如此增速,这其中半数人口均属于“湖广填四川”由外省移民,邻水西天乡林氏入川正是这一时期。林孟清一家祖孙三代17人,由广东乳源县千里迢迢,来到华蓥山脚下选定在西天乡宝峰坡老屋基立业。这里位于距邻水县城约6公里,自古为重庆通往广安、南充等地翻越华蓥山的一处要道,历代官宦、文人游历至此多有题咏,明代在此古驿道边就立有“禁止早婚示谕碑”,附近还有陈子昂读书台、杜甫“书岩”遗迹等,加之气候宜人,水源充足,耕地较多,林氏族人定居此处,虽备尝艰苦,艰苦创业传至第六代林仁椿、林仁山兄弟时,家境逐渐富裕,遂取上等木材,聘请工匠,最终建成宽阔大气、雕刻精美的林家花园。该建筑与被称为“四川民居的活化石”的邻水县汤坝丘古民居群一起成为“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的重要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和社会价值。
林家花园民居至今保存完整,其建筑构件独具匠心,造型精致,极具特色。其正房素面台基,面阔5间18米,进深6.8米,高7米。左厢房面阔5间18米,进深4.6米,高7米。右厢房面阔7间25米,进深10米,高7米,共有雕花窗户35扇,方圆兼顾、结构精致。窗户花纹主要为拐子龙纹组成,再搭配蝙蝠和牡丹等吉祥图案,甚是美观。垂花柱为含苞待放的莲花,形象生动。正堂神龛位也极具特色,正位为祖先神位,左右分别供奉戴莲花帽菩萨和祖先牌位,下有三级石梯塔道,以便后人登梯供奉。此外其梁枋、驼峰等都有雕刻,十分精美。穿行于林家花园各个房间和迂回的巷道,佛莲、蝙蝠等吉祥图案随处可见,石岗石磨、斗筐、雕花木床等老物件映入眼帘,从这些建筑构件中可见该建筑的营造者心思细腻、技法精湛,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有较强的艺术价值。
如此极具观赏价值的老院子在广安市境内还有很多,但大多因“身在山中人不识”,十分可惜。随着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林家花园民居资源,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走马村正在积极向上申报省级旅游扶贫村、传统村落建设和林家花园民居市级文保单位工作,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快速修复林家花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林家花园,走进传统民居。相信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潮到来,这些深山中的传统古民居、村落必将展示其深厚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融入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之中。
新闻推荐
□邻水记者站孔虹舒艳本报记者卢琴金垭村“没有路,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邻水县城北镇金垭村的村民,对村里的扶贫产...
邻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邻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