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村:以文化为基 搭建美丽乡村“硬实力”

广安日报 2020-08-30 00:48 大字

村民在文化院坝健身。

高房村党群服中心和文化戏台是村民主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邻水记者站 游杰 本报记者 雷彬 文/图

8月17日,在邻水县观音桥镇高房村第一书记谭敬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了高房村(撤乡并镇后与大安村合并为大安寨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黑化的公路、整齐排列的农舍、铺满山坡的橘子树。在一处公路的转角处,便是高房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不少居民在这里健身、跳舞……

爱国、民主、文明、和谐……走近一看,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围墙上写着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戏台与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大楼相连接,几位村民正在戏台上排练舞蹈。近年来,高房村坚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针,以文化服务群众为中心,以开拓文化阵地、组织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为途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品味高尚、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健全文化阵地 搭建“硬实力”

“王一航,又来借书呀?”“嗯,前段时间借的书都看完了,我再借一些。”刚走进高房村文化院坝,图书管理员丁禹悦就看到了骑着自行车来借书的王一航,她高兴地与王一航打招呼。

“这个孩子是我们村的,经常来借书。”丁禹悦笑着说道,今年12岁的王一航从小喜欢看书,三天两头跑来借书,由于家离得远,他便骑着自行车来,每次借走两三本,“有时候来得比我们还早呢。”

走进一楼的图书室,书架上整齐摆放着科技、文化、医疗、历史、生活、儿童等各类书籍,一旁的桌上还放着各种书籍分类表、图书借阅登记表等。围在书架中间的是阅读区,几位村民正在这里看书。王一航走到了历史类书籍区,拿着一本《明朝那些事》翻了几页后,便决定借回家看。“下学期我就上初中了,历史类的书籍我很喜欢,想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说着,王一航走到登记处,轻车熟路地写下借阅时间、书籍名、借阅人后,和丁禹悦告了别,便骑上自行车回家了。

“有了好的基础,才有发展动力。”谭敬说,图书室还只是高房村文化建设中的一小部分,在结合现有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该村不断完善文化图书室和文化院坝,为村民提供学习条件和场所,改善村民学习交流的环境。充分发挥辖区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完善服务的制度体系。

在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二楼,一间标有“妇女儿童之家”的活动室吸引了记者注意,里面海洋球池、滑滑梯等儿童玩具应有尽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在海洋球池里玩耍着,一旁的家长有的聊着家常,有的靠着书桌看着书。

“这是什么?”“这是骆驼,这是熊猫。”村民张益霞回答着3岁小孙女月月的问题。“几乎每天都会带上孙女到这儿来玩,她喜欢滑滑梯、海洋球池,玩累了我就陪着她看看书。”张益霞说,这些游乐设施以前只有城里才有,现在村里也有了,让乡村孩子有了更加美好的童年。

丰富的文娱活动 充实“软实力”

李辉是村里的舞蹈爱好者,每天傍晚时分,她就拉着一群年纪相仿的村民在文化院坝跳坝坝舞。“以前在外打工也会跳舞,现在回乡了也要将这个锻炼身体的爱好继续下去。”李辉说,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有场地、有设备,每天音响一打开,大家自然地就聚了过来,热闹又开心,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谭敬告诉记者,该村组建了一支文艺队伍,其中舞蹈队成员就有十几人,他们热爱跳舞、热爱运动,借此机会聚在一起,排练舞蹈、练习腰鼓,调动其他村民参加文艺活动的积极性。此外,文艺队还有人拉二胡、吹笛子、诵古诗……这支自发组建的文艺队伍,各有所长,在高房村的文化院坝上,成为村民眼中独树一帜的风景。

高房村还充分利用村级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创新载体,积极引导和提倡全村村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我们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了元宵节猜谜、三八妇女节趣味游戏、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重阳节走访慰问等文体活动。”谭敬说,在组建文艺队伍的基础之上,该村还充分调动辖区文艺爱好者办好百姓大舞台文艺演出,以歌舞、戏曲、器乐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文化需求。

产业先行 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今天村里将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请在家的村民下午3点到村活动中心开会。”在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二楼,谭敬打开了村村通广播,将培训通知传达下去,随后,又拿出手机往该村的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不一会儿,村民们纷纷回复,表示下午准时到场。

下午两点半,村民陆续走进了位于党群服务活动中心的二楼会议室,多媒体投影设备准备就绪。今天的主讲人是村里的种植大户范建中。

“耙耙柑俗称春见,是日本杂交柑良种,成熟期在12月,肉质脆嫩,品质优。”下午3点,技能培训准时开始,范建中将自己多年来种植耙耙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底下的村民聚精会神地听着,不少人还带着小本子,不时地记录着。“以前想学没地方学,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当然要好好把握,让自己的荷包也鼓起来。”村民范志华一边说着一边认真地做着记录。

除了种植耙耙柑,高房村的蜜柚种植也是村民关心的重点。“自从去年参加了蜜柚管理培训后,我就准备种些蜜柚。”范志华说,这段时间他一直跟着范建中学习,准备自己种植一小部分蜜柚试试。

“治贫要治愚,扶贫要扶智。让村里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谭敬告诉记者,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让群众的思想得到改变,从根本上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该村发展了300亩丑柑、300亩红心蜜柚以及160亩耙耙柑作为村集体经济。“红心蜜柚今年就能达到丰产。”谭敬说,村里的种植大户有经验有技术,不仅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操作带动村民学习。

“预计今年全村水果产业可实现产值40万元。”谭敬信心满满地说道。

新闻推荐

“光盘行动”让小餐桌彰显大文明

本报讯(邻水记者站游杰)倡导文明用餐,传承传统美德。近日,记者走访邻水城区部分餐馆发现,节约用餐,不剩菜、不剩饭正成为大部分...

邻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邻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